罗杰斯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上卷》第785页(1269字)
【生卒】:1902—1987
【介绍】:
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建者,以人为中心治疗模式的创始人。
生于美国伊利诺斯州芝加哥郊区的奥克派克。1919年入威斯康星大学学农科,后转攻历史,1924年毕业。
因对宗教活动颇为积极,1922年被选为10个学院的代表,参加在中国北京举行的世界学生基督教同盟代表大会。1924年考入纽约联合神学院。
后发现咨询比宗教工作更符合自己的志趣,1925年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专攻临床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1928年获文科硕士学位。同年受聘任职于纽约罗彻斯特“防止虐待儿童协会”儿童社会问题研究部,两年后任该部主任。1931年以关于儿童人格适应的测量问题的论文获该校哲学博士学位。
1939-1940年任纽约罗彻斯特儿童指导中心主任。
1940-1945年任俄亥俄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1945-1957年任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并创建该校心理咨询中心。1957-1963年任威斯康星大学精神病学与心理学教授。
1961年任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研究员。1962-1963年任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1964-1968年任加利福尼亚州西部行为科学研究所常务研究员。1968年任人的研究中心常务研究员。
先后任美国心理卫生协会副会长(1941-1942)、美国应用心理学会主席(1944-1945)、美国心理学会第55届主席(1946-1947)、美国临床与变态心理学分会主席(1949-1950)、美国心理治疗家学会主席(1956-1958)等。主要心理学成就:(1)创建人本主义的自我理论和机能完善者的人格模式。
坚信人有自我实现的成长倾向,主张自我是人格的核心,突出自我选择和自我指导的功能,强调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和谐一致,培养充分发挥自我机能的健康人格。(2)开创以人为中心治疗的新模式。
主张对人性持积极乐观态度,促进来访者依靠主体的自我力量,调整情绪,矫正人格,恢复健康。
(3)创造团体治疗的新形式(即交朋友小组治疗)。
利用团体力量来解决心理问题和改变不良行为。活动内容集中于人际关系的训练、对过去经验和人的发展动力学的探讨、各种创造性的表现、个体之间交朋友等。
(4)促进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建构与教育改革的发展。提出当代教育改革的人学纲领,主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晓如何学习的人。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过程的学习方式,建立新的师生关系,主张教师以真诚、关怀和理解的态度对待学生。
1950年被收入英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名人录。
1956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首次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72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杰出专业贡献奖。
着有《咨询与心理治疗》(1942,中译本由刘焜焊译,台湾天马文化事业公司1976年出版)、《来访者中心治疗》(1951)、《论人的成长》(1961)、《学习的自由》(1969)、《罗杰斯论交朋友小组》(1970)、《罗杰斯论个人权力》(1977)、《一种存在的方式》(1980)、《20世纪80年代的学习自由》(198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