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识别

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上卷 更新时间:2018-09-13 06:48:34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上卷》第834页(850字)

①模式辨别的一种。

辨别后一种模式与前一种模式是否相同的能力。若后一种模式发生的变化,没有改变两个模式共有的本质特征,则可认为这两个模式是相同的。作出判断的准确性,受模式可变性限度以及识别环境的影响。在视觉的模式辨别实验中,该词常指二维模式的辨别。三维模式的辨别叫做对象再认。②知觉的一种形式。人将某种特定的感觉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有关信息进行比较,再决定它与长时记忆中哪个项目有最佳匹配的信息加工过程。认知心理学知觉研究的主要内容。模式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结构,是刺激的组合。

按刺激物的物理形式,可分为视觉模式、听觉模式、触觉模式、嗅觉模式等。

20世纪50年代后,其理论受到一些邻近学科特别是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等新兴学科的重视。其理论和应用技术已成为认知心理学、人工智能、神经生理学等多学科共同研究的热门课题。

有关模式识别的理论至少有三种。(1)模板匹配模型。

模式识别是外界刺激与长时记忆中已有的各种模板之间最佳匹配的过程。(2)原型匹配模型。是对模板匹配模型的修正。记忆中存在的不一定是与外部刺激一一对应的模板,而是原型。原型是一个类别或范畴的所有个体具有的本质特征的概括表征,反映一类客体具有的基本特征。外部刺激只要与长时记忆中某一原型有最近似的匹配,即可将其纳入该原型代表的客体范畴,从而得到识别。只要存在相应的原型,新的、不熟悉的模式也可识别。原型匹配模型比模板匹配模型更灵活。(3)特征分析模型。模式可分解成各种特征,特征是组成模式的各个元素或成分以及元素或成分之间的关系。

外部事物被人们认识后,即按其各种特征在长时记忆中表征,形成特征集。模式识别过程中,首先要对刺激的特征进行分析,进行特征抽取,然后再一起与长时记忆中的各种事物的特征集进行比较,一旦获得最佳匹配,外部刺激即被识别。根据模式的特征及其关系进行识别,可减少记忆负担,增加适应性。特征说需要特征抽取和综合,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最着名的特征分析模型是鬼域模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