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菲

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上卷 更新时间:2018-09-13 06:49:40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上卷》第839页(1068字)

【生卒】:1895—1979

【介绍】:

美国心理学家,心理学史专家。

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奇利科西。1919-1923年先后就读于浩奇柯斯学院及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1923年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心理学博士学位。1922-1925年于哈佛大学任研究员。1920-1940年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1940-1952年在纽约市立大学创办心理系并任主任。

1943年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52-1967年任门宁格基金会研究所所长。

1967年退休后任华盛顿大学访问教授,直至1973年。曾任东方心理学会主席、美国社会问题研究学会主席等职。

获纽约市立大学和德国汉堡大学名誉博士学位。主要理论观点和成就:(1)提出生物-社会人格理论。

以创造性综合各派的论据和观点着称,反对以心理学与生物科学、社会科学割裂或对立的观点研究人格,主张场论,认为人格是一个有机体与环境事件双向流动的连续体,是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交互作用的一个统一的场。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在有机的、行为的、认知的、无意识的系统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格结构——生物社会统一体,人格随不同的社会文化情境而发生变化。(2)促进美国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在20世纪30年代为美国社会心理学作出创造性和导向性的努力。

除撰写一批社会心理学着作,培养一批社会心理学家,如利克特和谢里夫等,并与他们一起将社会心理学从行为主义取向转变为“拥有社会传授者和社会回应者的人的世界”。(3)在心理学史研究方面取得成果。

1929年出版的《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1948年再版,1972年与柯瓦奇合作修订第三版)与波林同年出版的《实验心理学史》齐名,1968年出版《从毕达哥拉斯到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思想》和《亚洲心理学》。强调哲学和自然科学两种力量促进心理学的发展,并提出西方和东方心理学思想的整合问题。

(4)在知觉心理学方面亦有所成就。40年代,与学生对知觉学习的一个方面——自闭症或知觉的需要效应进行实验研究,提出关于知觉的新观点,50年代强调知觉的情绪和动机因素。还终生致力于超心理学的研究,曾任伦敦和美国心灵学研究协会主席。1932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巴特莱奖章。

1972年获美国心理学基金会金质奖章。共发表论文100余篇,还着有《实验社会心理学》(与妻子L.墨菲合着,1931,1937)、《舆论与个人》(与利克特合着,1938)、《人格:一种对其起源和结构的生物社会的取向》(1947)、《人心深处》(1953)、《人类潜能》(1958)等。

上一篇:默里 下一篇:心理学大辞典上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