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移理论

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上卷 更新时间:2018-09-13 07:11:12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上卷》第898页(441字)

美国社会学家茨阿提出的一种少年犯罪原因理论。

马茨阿在所着《青少年犯罪与漂移》(1964)中认为,青少年亚文化有三种价值趋向,即寻求刺激、鄙视日常工作和强调暴力性攻击行为。犯罪是在亚文化影响下,通过潜移默化的相互学习,或从同伴的言行中受到暗示、获得承认形成的。

他还提出“青春期恐惧症”的概念,认为其症状的根源在于青少年处于生理与心理的过渡期的特征。

面对犯罪,青少年徘徊于遏制与选择之间,感觉既非恐惧,亦非飘然,既不超然于犯罪之外,亦不陷于犯罪之中,这种不知所措类似于对违法与守法的选择,他们部分地不采纳常规法则,又部分地加入美国的传统生活,好似漂移在罪与非罪之间的孤船。

马茨阿认为,神经冲动性犯罪和职业犯罪是不属于这种漂移的两个例外。该理论一方面强调亚文化影响的原因,另一方面强调合理化过程动摇了正常文化价值观对犯罪的遏制。现代犯罪学对该理论的争议较大,尤其对其中的一些概念和命题提出批评,但也有不少学者以该理论为基础继续深入研究。

上一篇:撇取定价法 下一篇:胼胝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