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义
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上卷
更新时间:2018-09-13 07:17:25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上卷》第913页(621字)
一译“二义性”。
一个刺激、陈述或情境可有不止一种解释的现象。具有歧义的结构可以是语音、词、短语或句子,还可能是图形。
主要由一音多义、一词多义、修饰不确定性及语境造成。
歧义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短语和句子中出现的歧义现象。
根据引起歧义的原因,可分成语义歧义、句法歧义和语用歧义。在话语中许多歧义可通过语调和重音来消除。
在书面语中,语境是消除歧义的重要手段。语境在歧义解析中可通过四种可能的方式发挥作用。
(1)读者遇到歧义时,首先生成一个最常用的解释,然后根据上下文验证,若不对,再选择其他的解释。
(2)读者遇到歧义时,首先生成全部可能的解释,再根据上下文提供的语境,使用压抑机制,排除不适当的解释。(3)读者在遇到歧义时,先不生成任何解释,让语境使适当的解释突现出来。(4)读者遇到歧义时,首先生成各种解释,再利用前语境选择一种可能的解释,若后语境与这个可能的解释矛盾,则重新提取歧义结构的表面结构,以建构新的合适的解释。
就某种意义说,所有的事物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歧义,但受前后关系、语言环境、个人先前的学习以及一般的知觉和认知因素的影响,可求得一种较为确定的解释。关于如何获得确定解释的机制,尚存在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在理解一个多义结构时,只考虑一种解释。只有当这一解释不能成立时,才会重新考虑第二或第三种解释。
也有的认为,在理解多义结构时,会同时考虑多种解释,然后根据语境选择一种最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