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理论

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上卷 更新时间:2018-09-13 07:22:53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上卷》第926页(689字)

阐述强化的性质、机制、成分等内容的各种学说。

斯金纳等人对强化及其导致的行为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强化是提高反应概率的手段、措施。根据强化的时间与次数比率的不同,斯金纳将强化程序分为四类:定时距强化、定比率强化、变时距强化与变比率强化。由于强化程序或强化方式不同,因强化而导致的行为模式亦不同。其他一些研究者也曾试图对强化的实质作出解释。

赫尔认为,强化的实质是有机体的需要或内驱力的降低,或是有机体对某事物的反应程度的降低。格斯里认为,强化改变了刺激情境,使有机体摆脱强化之前正在起作用的内外刺激,从而防止新学习干扰原先学习,使学习在一次尝试中即可实现。D.普雷克从活动概率角度出发,认为个体在自由活动状态下,对各种活动有不同的偏好顺序,某些活动更易为个体优先选择,发生的概率较高。在正常状态下,反应发生概率高的活动具有更大的强化作用,可强化低概率的活动。

对某儿童而言,若看电视比写作业更易被优先选择,则可用看电视来强化写作业这一活动。

蒂伯莱克等人则认为,强化与反应概率的高低无关,某种活动之所以成为一种强化物,是因为所建立的行为-强化物相倚关系限制、剥夺了个体作出某种活动,剥夺反应导致了强化的产生。如白必须学会压杆方可吃食,压杆-吃食的相倚关系剥夺了白鼠自由吃食的活动。对吃食活动的限制促使动物产生压杆行为以获取食物,并将恢复到限制前的吃食的基线水平。

因此,剥夺某种活动,则该活动就成为一种强化物,促使个体从事相关活动以获取该强化。除上述观点外,研究者还对强化与行为反应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平衡理论、匹配律等。

上一篇:强啡肽 下一篇:心理学大辞典上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