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社会化
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上卷
更新时间:2018-09-13 07:31:43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上卷》第948页(611字)
情绪发展的一个方面。
个体情绪在社会性方面的分化和发展过程。美国心理学家鲍尔比1969年认为,婴幼儿时期的母婴依恋问题最能反映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1)无分化性社会反应(0个月~1、2个月)。新生儿的情绪是一种弥散的未分化的一般性激动,对各种刺激多以啼哭作出反应。婴儿的哭声具有明显的信号功能,可唤起注意、引来照顾、维持生存。
(2)分化性社会化反应(1、2个月~6、7个月)。婴儿大约从第2个月开始对与其交往的人进行选择。
这时的婴儿已能从视听等方面再认母亲。到4个月时,婴儿能将看、听、嗅到的感觉信息结合起来,形成关于对象的“感知复合模式”,即真正认识了人。
但这时还没有形成情感上的依恋关系。
(3)依恋阶段(7个月~24个月)。婴儿从六七个月左右开始产生对最亲近的看护人的依恋关系,表现为喜欢与看护人接近,接近时表现安适、愉快。稍后,婴儿又表现出对陌生人的恐惧情绪。
他需要以看护人为基地去探索周围的环境,去接近陌生人。这一阶段婴儿的行为有两大变化,一是当依恋对象离开时婴儿会用哭来进行反抗,二是婴儿活动能力的增强使他能主动去接近依恋对象。(4)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3岁以后)。
随着儿童语言和行走能力的发展,其社会交往能力大大增强。
其中突出的变化是婴幼儿能逐渐忍受与依恋对象分离,并能习惯于与同伴和陌生人交往。他们与同伴接触的机会和交往时间都大大增加了。
上一篇:情绪识别
下一篇:心理学大辞典上卷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