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贵论

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上卷 更新时间:2018-09-13 07:49:03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上卷》第995页(963字)

主张人是天地万物中最为尊贵的理论。

从《尚书·泰誓》“惟人,万物之灵”起,直到清末龚自珍“天地至顽也,得倮虫(指人)而灵”(《释风》),形成了一种“人为贵”的传统。《易传》把人与天、地并列,称为“三才”。《老子·二十五章》:“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把人与道、天、地并立为“四大”,显示出人的突出地位。《孝经》:“天地之性,人为贵。”《内经》:“天覆地载,万物皆备,莫贵于人。”古代思想家在突出人为贵的同时,还进一步探索了其所以为贵的原因和依据。(1)得气说。

礼记·礼运》:“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桓谭说:“人抱天地之体,怀纯粹之精,有生之最灵者也。”(《新论·正经》)陆九渊指出:“人生天地之间,禀阴阳之和,抱五行之秀,其贵孰得而加焉。”(《天地之性人为贵》)这些都以先天得气来说明人为贵的原因。

(2)智慧说。《尚书·泰誓》:“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荀子说:“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无毛也,以其有辨也。”(《非相》)又云:“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王制》)王充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贵其识知也。”(《论衡·别通》)刘禹锡指出:“倮虫之长,为智最大,能执人理,与天交胜。”(《天论下》)戴震也认为:“夫人之异于物者,人能明于必然,万物之生各遂其自然也。”(《孟子字义疏证》)这些深究了人高明于动物的智慧表现与形成的原因。

(3)劳动、直立、语言说。

陈确提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农焉而已矣。”(《读四书大全说》)方以智认为:“公因之中,受中最灵,人独直生,异乎万物,是知天地贵人。”(《象数》)又说:“禽兽之声,以其类各得其一,声不能通。通之者,人也。人可谓天地之所贵也。

”(《物理小识》)(4)道德说。

孟子的“性善论”,即把道德作为人不同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宋明理学则更强调“德性”作为人的至上性。朱熹指出:“人备五常之性,禽兽则昏而不能备。”(《答余方叔》)陆九渊说:“仁,人心也,心在人,是人之所以为人,而与禽兽草木异焉者也。”人的本质问题是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始终受关注的主题。

在心理学方法论思想上的特殊意义体现为引导人们在研究过程中把视角放在人之所以为人的基点上,避免各种还原论的倾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