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求说
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上卷
更新时间:2018-10-07 18:50:34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上卷》第860页(474字)
关于人的知识、智力和道德只须向内心探求或“扩而充之”即可形成和发展的学说。
与“外铄说”相对。孟子是首倡者。
《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又主张恻隐之心等“四端”只要“扩而充之”,就会形成和发展为仁义礼智等四种品德,“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孟子·公孙丑上》)。宋明道学家继承和发展了内求说。
如二程即注重以内求为主旨的“默识心通”,“学也者,使人求于内也,不求于内而求于外,非圣人之学也”(《宋元学案》卷十五)。南宋陆九渊认为,知识和道德都存在于人的心中,只须闭门反思、内求内寻,依靠人们的自我觉悟来把握之,“义理之在人心,实天之所与,而不可泯灭焉者也。……诚能反而思之,则是非取舍盖有隐然而动、判然而明、决然而无疑者矣”(《思则得之》)。
明王守仁从“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即理”的基本观点出发,明确主张“心外无学”;“学者学此心也,求者求此心也。”(《紫阳书院集序》)
上一篇:内部噪声
下一篇:心理学大辞典上卷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