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四库大辞典下

痧胀玉衡

书籍:四库大辞典下 更新时间:2018-10-08 01:35:03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吉林大学出版社《四库大辞典下》第1700页(600字)

四卷。

清郭志邃(生卒年不详)撰。郭志邃字右陶,檇李(今浙江嘉兴)人。此书专论痧证。痧证记载始于明末,但无专书。

郭氏鉴于当时痧胀流行,乃集前人有关经验,于康熙十四年(1675)撰成此书。“痧”为天地间之厉气,痧毒壅塞气机,作肿作胀为其常见证候,故称“痧胀”。

“玉衡”表明作者编书时旨在使医者治痧胀有法可取,权衡度测,不越规矩。全书共七万九千字。卷一首载痧证发蒙论、玉衡要语、玉衡脉法诸篇,提出治痧三法:痧在肌肤者刮之;在血肉者放之;痧胀危症,以药济之。将痧症分表里、经络、凉热论治。叙述用药大法、痧证脉论及治验案;卷二详列四十五种痧证的脉证及治验;卷三为治痧方药,选方七十则,兼议荆芥、防风等常用治痧药的性味功能;卷四为郭氏从临床实践中认识到“痧之变幻,更有隐伏于别病中者”,于康熙十七年(1678)撰成,为痧胀看法,痧胀兼证及发证,并附以治疗验案。其中对兼证和变证的治法尤多,可补前三卷之未备。

郭氏在此书中阐述痧毒自口鼻而入,可邻里相传,或病于肌肤,或发于血肉,或发于胃肠经及脾、肝、肾三阴。并详述各种症状及其具体治疗方法,是一部较为系统的治痧专着。此书取材丰富,说理明晰。后世治痧诸书,皆祖述本书而予增捐。然罗列见繁,分症过细,探理求因,不免有牵强附会之处,给人以无证不痧之感,是为此书之不足。有《中国医学大成》本,1957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重印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