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性劳动教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上海教育出版社《教育大辞典第1卷教育学、课程和各科教学、中小学校》第441页(569字)

以模拟实际劳动,有计划地加强重复的学习动作,来形成知识、技能、技巧及其他个性品质的劳动教学。

目的在于完善劳动作业,提高执行的准确性和速度。实施过程有三:(1)导入阶段——开始提出一般目标,使新旧知识、技能有必要的联系;安排小组及每个学生的劳动作业,要求有明确的组织。还应说明教练的道理,使学生明了此项活动在政治、经济和工艺上的相互联系。教练的目的性应贯穿于教学的所有阶段。

(2)学生独立操练阶段——由预备教练和基本教练组成。前者包括学习新教材,掌握动作的要领,辅导员示范。若是书面的和思考性的预备练习,要辅以图解和视听手段。后者是以基本的操练方式为主的教学活动。

这两种教练在学生作不断提高操作难度的练习时,可予以个别指导和帮助。在学生开始独立操练时,辅导员应注意使他们不作多余的动作,帮助矫正错误。

要使学生学会自我检查。(3)检查和评定阶段——评定的重要特征是准确度和速度。

根据这种教学的客观条件(教练的手段、劳动结果的可测性、排除任何干扰),利用指标系统,按照专门的量表对操练特征进行客观评定。除量的评定外,还可作质的分析。这是通过对一系列问题(教练手段的利用、学生投入操练的积极性、改善教练工作的说明)的回答来进行的。

评定应指出,教练所获得的技能、技巧有多少迁移到生产的实际情境中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