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峰

书籍:教育大辞典第10卷中国近现代教育史 更新时间:2018-09-13 10:48:00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上海教育出版社《教育大辞典第10卷中国近现代教育史》第287页(959字)

【生卒】:1897—1983

【介绍】: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

又名秀林。河北迁安人。1920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在中学、师范学校、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并领导通县女子师范学校学生参加五卅运动。1929年留学法国。

九一八事变后,参与领导旅法华侨和留学生反日侵华游行,被法国当局驱逐出境。后到比利时,领导东方反帝同盟工作。1932年赴苏联学习。1934年回国,任河北法商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东北大学教授。

自编教材,讲授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主张,兼做平津文教界统一战线工作,发起成立“北平文化界救国会”,被誉为“红色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带领平津学生组建冀西抗日游击队,任司令员,开创革命根据地。历任冀南行署主任,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席、华北人民政府副主席,并创办河北抗战学院、冀南抗日干部学校、晋冀鲁豫行政干部学校,吸收大量知识分子,自任校院长。在游击区创办“游击学校”、“流动小学”,办识字班、冬学等,采取多种措施,恢复和发展教育事业。

主张“提高群众文化水平是根据地实行民主政治的基础”,“纠正不要教育,不要科学的观念”。抗日战争胜利后,亲自等建北方大学,为解放战争培养干部。

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常务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席,高等教育部副部长、党组书记,教育部长,国务院文教办公室副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为第一、二、三、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兼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79年为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主持高等教育部、教育部工作期间,参与新中国教育事业重大决策,并经常深入学校调查研究,领导起草“高教60条”、“中学50条”、“小学40条”等重要文件。主张增加教育经费;学校坚持以教育、教学为中心;德智体全面发展必须与“因材施教”、“发挥专长”相结合,重视品德教育;“师范教育是国家的命脉”,尊重教师就是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开展从小学到大学的正规职工业余教育;学习各国经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制度。

论着辑为《杨秀峰教育文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