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心理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560页(1566字)

“图书馆读者心理学”的简称。

研究读者阅读过程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读者心理学,就读者这个主体范畴而论,可分为图书馆读者心理学、社会读者心理学。

社会读者心理学比较广泛,包括出版发行界的读者,宣传教育界的读者,科学技术界的读者,以及其他知识界的读者等。图书馆界研究读者心理学,同社会各界研究读者心理学,虽然在原理、方法上有共同之处,在读者对象上有交叉点,但在环境条件上、活动方式上、具体目的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图书馆读者心理学,是在图书馆这个环境条件下,通过组织读者公共使用图书馆资源的活动,分析读者的学习动机、阅读兴趣,研究读者的心理现象、心理特征及其发展规律。而社会各界对读者心理的研究,有着各自本身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环境条件及活动方式。

图书馆读者心理学的任务是,读者的不同心理来源于哪些方面,在学习和实践中还会发生哪些方面的变化;读者的个性特征是如何发展形成的,怎样因人而异地对读者进行阅读辅导,使其形成对知识及科学的浓厚兴趣;如何了解掌握读者的需要结构,恰当地满足其心理需求;读者的心理活动与图书馆工作有河关系,并研究读者在利用图书馆时产生的不同行为和效应等。主要研究内容是:(1)读者阅读的生理、心理机制。由于年龄、身份、职业的差异以及各自独特的心理活动,常常形成读者对图书不同需求的特征和阅读兴趣。只有把握读者的这些不同心理特征和阅读兴趣,才能有针对性地为书找读者,为读者找书。(2)读者的阅读动机。读者的阅读动机是影响读者阅读的主导因素。

读者的阅读动机产生于读者的需要。比如,有人阅读是为了了解学术动态,解决科研、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有人是为了学习科学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技术能力,从书中吸取“营养素”;有的是为了娱乐消遣,从精神上得到满足;个别人则纯粹是为了猎奇或从作品中寻求刺激。(3)读者的阅读兴趣。发展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不同年龄的人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表现在阅读兴趣的差异方面尤为明显。(4)读者的阅读情绪。阅读对象是影响阅读情绪的重要因素。内容充实、装帧考究、纸质华美、字体舒朗的图书读来令人目清心爽、百读不厌;内容空洞、残破不堪、字乱如麻的书读来索然无味、眼花心烦,不得不半途而止。环境对阅读情绪的影响不容忽视。

人们希望在安静、明亮、舒适的环境下看书学习,嘈杂、阴暗的环境使人疲惫、烦燥不安,甚至无法阅读。颜色对阅读情绪也有影响。

(5)读者的阅读能力。衡量读者的阅读能力有两项主要指标,一是阅读速度,二是理解记忆水平。

前者是量的指标,后者是质的指标。

苏联学者В·О·沙哎洛夫认为,在本世纪初,Н·А·鲁巴金才开始使用“读者心理学”一词。我国学者陆钟其认为,自从有了书,就有读者心理现象的表现。如孔子认为,读书要注意培养兴趣。

他在《论语·雍也》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兴趣确实是读书学习的强大推动力。当时,墨子在认识论方面已开始从人的心理、生理特点方面加以总结,并据此提出在读书学习上要根据各人情况区别对待。荀子则根据读书过程中的感知——思维——行动,提出了读书过程中的三个步骤:①“闻见”;②“知”;③“行”等等。这些对读书问题的研究,可以认为是我国研究读者心理学的先声。

但一般认为,我国对读者心理学的系统研究始于本世纪70年代末。较早的论文有:洪焕的《读者心理初探》(《贵阳师院学报》1979年第3期)、陆钟其的《关于读者心理学研究的资料综述》(《图书馆学研究》1982年第3期)、杨沛超的《读者心理学简论》(《图书馆学刊》1983年第1期)等等。

上一篇:读者学 下一篇: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