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558页(1618字)
又称“图书馆读者学”。
研究图书馆读者工作特点及读者阅读需求规律的学科。
广义的读者是指一切有阅读能力并从事阅读活动的社会成员。图书馆读者专指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源的社会成员。其中,领有借阅证件,或建立借阅关系,并经常、固定地利用图书馆书刊的,称为正式读者;偶尔利用图书馆藏书的,称为临时读者;具有阅读能力但尚未利用图书馆的,称为潜在读者。
一般说来,图书馆任何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满足读者的需要。因而,某个特定图书馆(网络)的读者整体所作出的使用、选择图书资料的决策和行为,在客观上影响着图书馆资源的收集、存贮、加工与流通的结构,影响着图书馆资金的投向和设备的配置,影响着图书馆管理者的知识结构、读者学的研究,关系着图书馆服务工作的质量,影响着图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决定着图书馆各项职能的发挥。
读者学根据图书馆的方针、任务,通过书刊资料的宣传、流通、阅读辅导、参考咨询、文献检索等工作实践,阐明在图书馆工作这个特定范围中的读者行为及其活动的规律,从理论上搞清读者工作的服务方向、业务范畴和工作内容,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广泛需要。其学科体系可分为:(1)读者学一般原理;(2)应用读者学,如读者心理学、读者统计学(读者计量学)、读者类型学;(3)读者史。
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利用图书馆的情况。读者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1)图书馆服务工作的社会作用,读者服务工作的原则,服务形式的组织与管理,服务效果评介等。(2)读者类型的划分、特点。如青少年读者、老年读者、在职读者、非在职读者、大学生读者、教师或专家读者、残疾人读者、病人读者(指住院读者)、罪犯读者与外侨读者等的研究。
(3)读者结构的研究。如个体读者、群体读者、游离读者、临时读者等结构的研究。群体读者如机关团体读者、居民点读者、读书小组等。(4)读者阅读倾向。
可把这个研究置于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传统、经济特点、政治因素等社会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对不同成份、不同文化水平、不同爱好、不同需求的读者阅读倾向进行大量的调查统计与分析,从而探索其历史倾向、流行倾向、稳定倾向,并预测其未来的倾向。(5)为读者服务方法的研究。如服务语言艺术的研究,阵地法、跟踪法、以人定点法、开发信息法(其中如开发馆藏、发布信息、出售信息、出版信息刊物、有偿咨询、为读者间牵线搭桥),面向社会与面向全国的资源共享法等的研究。(6)读者与社会关系。读者的民族结构、外文语种、水平等结构与藏书建设关系的研究。(7)读者心理。可对阅读心理中的学习心理、创造心理、考证心理、消遣心理、猎奇心理、修养心理、改造心理以及检索心理、情报心理等进行研究。(8)未来读者预测的研究。
(9)读者的阅读与接受其他传播工具(电影、电视等)的效果的比较研究。
读者工作是图书馆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中外图书馆学者早就不同程度地论述过其中的有关问题。革命导师列宁在早期革命活动中就把对读者的研究与对社会及其阶级、阶层的研究结合起来。美国政治学家贝雷尔森于1949年出版了《图书馆的读者》一书。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出现于80年代初。黄恩祝在《吉林省图书馆学会》(1980年3—4期)发表“读者学浅论”一文。
以后,相继发表了一系列着述,如何鑫龙等人的“读者学初探”(《高校图书馆工作》1982年第3期)、孙韶励的“一门不可忽视的新学科——读者学”(《晋图学刊》1986年第4期)等。1983年6月,文化部图书馆事业管理局举办了首次以读者工作为内容的全国规模的研讨班。
。【阅读书目】:《读者工作概论》,沈继武编着,《湖北高校图书馆》杂志社1985年版;《图书馆读者工作教程》,张树华等着,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