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科学校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上海教育出版社《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下》第1412页(988字)
近代德、俄等欧洲国家实施实科教育的一种普通学校类型。
为适应工商业和交通事业发展的需要而创办,其特点为接近实际生活,开设实用课程,培养从事工商业的中等技术人才。1647(一说1648)年,英国经济学家配第首次提出“实科学问”的概念。17世纪末18世纪前期,德国路德新教的虔信派教育家尝试建立此类学校,如佛兰克在其所办的哈勒学园的教学计划中列入实用学科,在教学中强调数学、自然学科的实际运用;1708年,教育家席姆勒在哈勒市创办实科学习班,定名“数学、力学和经济学实科学校”,1739年发表《关于哈勒市的数学、机械与农业实科学校》的论文,首次使用“实科学校”这一名称。1747年,赫克在柏林开办经济学、数学实科学校获得成功。
18世纪后期,在德国的威登堡(1756)、赫尔伯斯特(1764)、布津斯罗(1765)等城镇建立一些六年制的实科学校,毕业生极受实业界的欢迎,但因此类学校学生多为市民阶层子弟,长期未获得与文科中学毕业生同等的社会地位,不能升入大学或在政府机关供职。1822年后,因古典主义倾向的回升,实科中学逐渐增加神学和拉丁语课程,部分学校由6年延长为9年,有的成为文实中学。1859年又有九年制的一级实科中学(亦称“高级实科中学”)、八年制的二级实科中学、六年制的城市实科中学(亦称“前期实科中学”)之分。1901年德国进行教育改革,实科中学毕业生升入大学的权利得到确认。
在俄国,以彼得一世1701年在莫斯科设立的数学与航海学校为俄国第一所实科性质的学校,为俄国海军、航海和造船业培养人才,并设立工程学校和矿业学校。但因沙皇政府不予重视,至十月革命前夕,这类中学始终未取得与文科中学平等的地位,其毕业生只能升入高等工业技术学校或高等农业学校,不能升入综合性大学。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联建立统一劳动学校,不另设实科中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这类学校被纳入综合技术中学,成为其中的一个分科;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实科学校仍作为一种不完全普通中学的类型而保留。
旨在培养中等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教学内容除德语、历史、地理、艺术、劳作、音乐、体育和宗教外,尤其重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英语等基础科目。
九至十年级增加选修课。每周30课时~34课时。
毕业生除就业外,可入二年制的专科高中,进而入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