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礼注疏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吉林大学出版社《四库大辞典上》第228页(1247字)
十七卷。
西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郑玄、贾公彦生平事迹详见《周礼注疏》。
《仪礼》原名《礼》,汉称《士礼》,晋始称《仪礼》,相对于《礼记》称《礼经》。
是一部专门记载礼仪条文的着作。
关于《仪礼》作者,有两种主张:一为周公,一为孔子。贾公彦同意前者。
《仪礼》有古文、今文之别,有三种刊本:“戴德本”、“戴胜本”、刘向“别录本”。刘向“别录本”即郑玄所注之本,亦即现在通行本。
贾公彦疏讲:刘向《别录》尊卑吉凶,次第伦序,故郑氏用之。二戴本尊卑吉凶杂乱,故郑不从之。郑玄《仪礼》注,采今文、古文二书之长,其从今文而不从古文者,则今文大书,古文附注;从古文而不从今文者,则古文大书,今文附注。郑玄注博录诸家之说,精审详备。
西汉传礼者,有师授而无注释,东汉马融只注有丧服经,郑玄全注《仪礼》十七篇,前无所承,独为其难。《西汉·儒林传》载:汉儒以“易”、“书”、“诗”、“春秋”名家诸多,而以“礼”名家者,实郑氏一人而已。
三礼之名,虽始于马融、卢植,实确立于郑玄。
《礼记》、《月令》、《明堂位》、《杂记》疏并云“礼是郑学”。
《后汉书·郑玄传》认为郑注“通人或讥其繁。”但细按之,并不繁。
皮锡瑞认为“郑之礼学最精,而有功于礼经最大。”戴震讲“郑康成之学,尽在《三礼注》,当与《春秋》、《三传》并重”,均颇为恰当。郑玄《仪礼注》对后世影响极大,遂成定本。郑注之后,又有王肃注《仪礼》十七卷,颇好立异,终未能与之抗衡。
又有无名氏二家,皆不传。故晋宋六朝间,《周易》、《春秋》、《左氏传》南北异师,《三礼》则同遵郑氏,自此以后,更无异论。
贾公彦之疏以北齐黄庆,隋李孟悊二家疏为基础,对郑玄《仪礼注》阐释,尽得郑玄《仪礼注》之义。郑氏注文古奥,得贾疏而明。
贾公彦在疏中,集汉至唐研究《仪礼》之大成,贡献甚大,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贾公彦疏五十卷,唐以官本颁行,流传至今,其它诸家《仪礼》相继亡佚。
总之,郑玄《仪礼》注是经学史上第一部《仪礼》之注,为汉代《仪礼》研究之集大成着作,贾公彦《仪礼疏》为东汉末至唐《仪礼》疏之集大成着作,是研究《仪礼》必备参考书。《仪礼注疏》版本众多。宋朱熹《仪礼经传通解》全录诸家注疏,然于贾公彦疏多有删润。明以来刻本错误较多。
清顾炎武《日知录》说“万历北监本《十三经注疏》中,《仪礼》错误尤多。”清代阮元刊《十三经注疏》的郑玄注以唐石经与宋严州单注本为主,贾疏以宋单行本为主,参以别本,一一清理纠正,为今通行《仪礼注疏》本。
此外有公元959年刊单疏本,宋严州刊小字单注本,宋余仁·仲刊本,1177年刊本,明正德中陈风梧(庐陵)刊本(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明嘉靖间余姚闻人诠校正常州府遂昌应补刊本,棉纸徐氏仿刊单行本,清嘉庆年间李元阳福刊《十三经注疏》本,1868年湖北崇文书局本,广东刊本,民国吴兴刘氏刻嘉业书本五十卷,日本宝历十三年山东平左卫门刊本,各种版本的《十三经注疏》本,1957年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四库全书荟要》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