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礼古今考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吉林大学出版社《四库大辞典上》第257页(793字)
二卷。
清李调元(1734-1802)撰。调元字羹堂,号雨村,又号赞庵。绵州(今四川省北部)人。乾隆进士,又改为翰林院庶吉士,学习期满后被任命为吏部主事。乾降三十九年(1774)充任广东乡试副考官,不久又督学广东。官至直隶永道。调元幼承家学,博通今古,精晓经史小学和金石杂家,并且皆有撰述,被世人称为“通儒”。他辑有《函海丛书》,收入的书达数百种,此书也被刻入。
此书的前面有自序。
自古以来,儒者在今古文之争上聚讼不已,朱子撰成《古礼经通解》,虽然已成为定论,然而,对古文、今文的不同之处仍然没有详加笺校。此编博采群书,摘取古今文之参互相交之处,悉心加以考订,折衷于古,以补充注疏的漏阙,并且证明从今之非,在这一方面,读礼经者可以一目了然。全书共分上下两卷。
其编排次序仍依照原本,首篇为《士冠礼》,其次,其顺序依次是《士昏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仪》;下卷为《聘礼》、《公食大夫礼》、《觐礼》、《士丧礼》、《士虞礼》、《特牲馈食礼》、《少牢馈食礼》等。着者以小学古文及校勘学来校正原文的错误,补充注疏的遗漏,文中有许多精义卓识,此足以表明着者对于经文小学的研讨之深,故能阐幽探赜,发前人所未发。按照《仪礼》周公所手着来教导天下士,在这一点上,与皆讲天子之事的《周官·六典》不同。
自秦以来,典籍漫灭,汉兴以后,开始求录天下遗文,于是有了今文、古文的划分。此书的旨意以为礼经当从古文,理由是今文出于传而古文出于篆,传者的口授或许有讹误之处,但篆者的古本犹存。此说颇有道理。是书博引群书,以证明作者的观点,又根据金石小学来校正其字,这的确补正了朱子的遗阙。《仪礼》一书,汉代以前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唐代韩昌黎已认为此为难读之书,而是书对每篇都有若干条的考证,学者执有此书或许可以避免难读之叹。
此书有函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