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四库大辞典上

传古别录

书籍:四库大辞典上 更新时间:2018-09-14 13:58:58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吉林大学出版社《四库大辞典上》第1509页(592字)

不分卷。

清陈介祺撰。陈介祺,详见《簠斋金石文字考释》条。书不分卷,仅分四类,一为拓字之法,二为拓字之目,三为拓字损器之弊,四为剔字之弊。

每类之内,为说若干条;说有不详的,又于说下附注,以申其意。

末附延煦堂所说二则。陈介祺致吴大徵的信中,有潘祖荫“滂喜斋”已刊《传古别录》之语,其信所附年月,为光绪乙亥(1875),可以考之此书当刊于乙亥之前。陈介祺一生着作很多,生前刊行的绝少。即有刊本,也多刊于死后。

唯此书与《簠斋笔记》,则刊于生前。

金石之学,乾嘉以后风行一时。

关于彝器的着作,有图谱、有考释、有目录、有文字,分门别类,层出不穷,但对于“传古”一门,在陈氏以前不但无书,也无其法,可谓独树一帜。书中所论,其用刷、选纸、施墨、去锈诸法,直捣、重按、易磨、刀剔诸弊,无一语不是从体验中得来。

而拓包、上墨之法,实传古之秘诀。书中还讲到,拓墨须手指不动而运用腕力,乃心使动,而腕仍不动,不过其力,或轻或重,或扑或扬,一到字边,包即腾起,如拍如揭,以腕起落,而纸有声,乃为得法。大有庖丁解、神乎其技矣。

后人拓古器物款识,能使字字可见,字口不为剔所损,做到字字逼真,而字边又不为拓所掩,皆运用此书之法所致。陈氏在致吴大徵的信中,自谓此书可为手艺的先导。传本有“与石居”石印手稿本、“滂喜斋”丛书本、美术丛书续集第二集本、“天壤阁”丛书增刊本。

上一篇:山右石刻丛编 下一篇:补寰宇访碑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