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图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书画鉴赏辞典》第321页(1215字)

【作品赏析】:

此图石壁上题“河阳李唐画伯夷叔齐”,大约是晚年之作。

另有两幅传为李唐所作的《采薇图》,一藏日本藤井有邻馆,一藏美国夫芮尔美术馆。

画的内容是描写殷贵族伯夷和叔齐在殷灭之后耻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的故事。

据《史记·伯夷列传》记载,伯夷、叔齐是殷时诸侯孤竹君的长子和第三子,为了反对周武王兴兵伐纣,二人叩谏阻。

武王不听,灭殷后建立了周朝

伯夷、叔齐决心不吃周朝上地上生长的粮食,隐居首阳山,采薇蕨一类的野菜充饥,终于饿死。今天看来,武王灭纣是历史进程的使然,伯夷、叔齐的谏阻和耻食周粟是没意义的。

但在李唐所处的积贫积弱外强入侵的宋代,这个题材有其特殊的意义,它曲折地表达了李唐反对民族投降主义的立场,颂扬了民族气节。

画上正坐的一人是伯夷,面带忧愤,侧坐的叔齐右手按地倾身在说着什么,左手指点着,或许在安慰哥哥,或许在朗诵《采薇歌》。

伯夷双手交叉抱膝侧头倾听,清癯的面容上露出刚毅之色,双眉紧皱,目光坚定。以叔齐的匍匐,反衬出伯夷的高亢坚定。

二人的神情、动态十分准确生动,徐悲鸿在《采薇图画册》中曾赞道:“至人物神情之华贵、高妙,是与米兰藏达·芬奇之耶稣与门兴藏丢勒之使徒同为绘画上的极峰。”

作品用笔精练而又富于变化。

为了表现衣服的麻布质感,用笔简劲锐利,线条挺拔,轻重顿挫似有节奏,墨法枯润适中。肌肉部分的用线较为柔和;须眉笔法精细且多变化,使须眉显得蓬松。

从用笔可以清楚地看出李唐对李公麟白描技法的继承和发展。背景部分用笔较为豪放粗简,树干和近处的夹笔树叶线条粗壮,行笔扭曲不失刚正,老松主干两边用浓墨侧锋,暗部浓墨细笔勾出松鳞,充分表现老松厚重的量感和体积。松针用笔泼辣,挺健,双勾勾出藤条的浑厚朴拙。柏叶点染细密,浓淡变化细微。

山石用极豪迈的大斧劈皴,以各种不同深浅、枯润的墨色有力涂抹,表现了山石奇峭的风骨和坚硬的质感。树下的石头,笔法较柔,与郭熙的“云头皴”相近。树丛中远去的河流轻毫淡墨,近处的山石焦墨浓厚,丰富了画面的空间感。

整个画面上繁密的树木和岩石层次分明、清爽,由此产生了丰富而宏壮的节奏美。

画面的位置经营非常独到。用两种手法使人物突出:一是采用淡墨晕染衬出白色的布衣,暗喻人物性格的高洁;二是用特写的手法,即主体人物造型较大,很逼近,从而突出。

自然环境对突出人物性格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左方辽阔的平原和河流的远景与高险山崖对比,衣纹的简劲和树木的繁茂对比,伯夷的静和叔齐的动对比,都有助于刻画他们亡国的痛苦和内心的矛盾。另外,小锄和竹筐的安排不但有助于说明作品的内容,而且也丰富了画面。。

宋 李唐 卷 绢本 纵27厘米 横90厘米 藏故宫博物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