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剧艺社

书籍: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第三卷戏剧卷 更新时间:2018-11-21 18:41:14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广西人民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第三卷戏剧卷》第52页(671字)

抗战时期上海沦为“孤岛”期间中共地下组织领导的话剧团体。

主要领导人于伶。它的组成几经周折。

1937年12月留沪工作的上海救亡演剧队10、12两队部分队员组成的青鸟剧社受汉奸挑拨解体,于伶即与李健吾、顾仲彝、朱端钧、吴仞之等筹建上海艺术剧院,但因租界当局不予批准而流产,最后于1938年7月11日以中法联谊会名义才在法租界成立。

1941年12月上海全部沦陷,剧社暂停活动。1946年恢复活动,1947年解散。上海剧艺社坚持以“严肃的态度,努力提高演剧水准,选成功的舞台名剧,供给观众精神食粮”为宗旨。为适应“孤岛”形势,剧社着重演出描写外国人和我国古代人民生活,宣传民主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剧目,用曲折隐蔽的方式发挥为抗日战争服务的战斗作用。于伶和阿英为剧社编写的《大明英烈传》和《明末遗恨》(又名《葛嫩娘》、《碧血花》)等历史剧的演出影响较大。

剧社也演出了一些反映“孤岛”民众现实生活的剧目,于伶编着了赞扬“孤岛”民众在敌伪势力和艰苦生活前面坚贞不屈、刚正不阿的精神品德的《夜上海》。剧社的主要导演,有朱端钧、吴仞之、黄佐临等;主要演员有夏霞、兰兰、戴耘、蒋天流、柏李、石挥、黄宗江、张伐等;舞美工作者有徐渠、池宁等。剧社人员基本遵循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表演自然朴素,注意体验人物内心感情活动,也讲究外部造型。剧社多数成员都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和艺术素质。

1946年,剧社恢复活动后,演出陈白尘编着、黄佐临导演的《升官图》。获得了连演一百多场而不衰的盛况。此外还演出过《孔雀胆》、《草奔英雄》等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