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头山遗址

书籍:湖湘文化大辞典上卷 更新时间:2018-09-16 13:15:46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湖南人民出版社《湖湘文化大辞典上卷》第420页(816字)

石器时代早期聚落遗址。

位于澧县车溪乡孟坪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正式发掘,发掘面积400平方米。遗址地貌为相对高度约5米的小土丘。

周围地势平坦,为澧水北岸的澧阳平原。据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孢粉实验室检测,此处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属暖性针叶林为主的森林——草原环境,气候暖湿,气温较现代略低。发掘时清理了大型地面建筑和小型半地穴式建筑各1座,墓葬18座,灰坑15个,获得大量陶片,可修复器物达百余件。陶器绝多夹碳陶,大多数器物上饰滚压和拍印的绳纹。其他装饰有剔刺纹、戳印纹、刻划纹以及镂孔、锯齿状花边等。体小的陶器多为直接捏塑成形,较大的陶器则多用泥片贴塑法成形,底部一般很厚。

制作工艺较原始,胎壁普遍较厚。器种主要有多种形式的深腹罐、双耳罐、高领罐、釜、钵、盆、碟、支架等,也有极少的三足罐。

陶片的泥料中夹大量碳化的稻谷、稻壳,虽经高温灼烧变形缩小,专家们认定其为栽培稻,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的资料。石器可明确区分为细小燧石器、大型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三类。

其中大型打制石器与近邻旧石器晚期遗址出土物具有相似性,均为砾石石器,为研究该地区古人类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转变的模式提供了线索。

细小燧石器有石核、石片和各种类型的刮削器,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末期,而延续到新石器时代中期,具有强烈的地域特点。

磨制石器多见斧、锛。除此还有用硅质岩磨制的穿孔石管、棒状饰物,后者顶端可见刻画符号。彭头山遗址所显露的原始、古朴、粗放的风貌与本地区已知的各种新石器时代文化都明显不同,代表着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学术界称之为彭头山文化。经碳14年代测定,彭头山文化距今为9000~8000年,属新石器时代早期,与中原地区裴李岗文化的最早年代相当或略早。

其考古和发掘,在洞庭湖区逐渐建立起了彭头山文化——皂市下层文化——汤家岗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等完整的文化发展系列。

上一篇:高庙遗址 下一篇:八十垱遗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