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垱遗址

书籍:湖湘文化大辞典上卷 更新时间:2018-09-16 13:15:46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湖南人民出版社《湖湘文化大辞典上卷》第421页(780字)

石器时代早期聚落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澧县梦溪镇五福村,地处澧水支流涔水的北面,属武陵山脉与洞庭湖盆地间澧阳平原北部边缘地带。1997年获中国重大考古新发现提名。遗址略高于周围原始地面,周围现存的带状塘实为遗址外的古河道,在遗址西、北、南三面连成一体,环绕遗址。

东面约500余米外即为湖沼地带。1993、1995、1996年连续进行了三次发掘,发掘面积达1000余平方米。发现多座房基、灰坑、墓葬和数十座瓮棺葬。所出陶器原始简单,以夹碳红陶为主,器种以圜底器最多,包括各种形式的罐、钵、盘、支座和少量三足器。

制作方法以手捏成形与泥片贴塑为主,外表多有红、红褐、灰褐色陶衣。

多绳纹,主要为粗乱绳纹。

经分析,遗存应属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彭头山文化,其主体距今超过8000年。遗址中最为重要的发现:一是聚落外的围墙和围沟。

沟底宽1.5米,深1.5~2米,长210~230米;围墙高0.5~1米,底宽6米,人工堆筑,未经夯打。其与围绕遗址三面的古河道相连接,兼具防护和排水的功用。据考证,这是我国史前聚落中出现最早的围沟和围墙。二是在遗址西北跨古河道坡岸的部位和古河道淤泥中,发现数以万粒计的稻谷和稻米。

类型多种,有带芒和无芒的。从探方剖面观察,淤泥之上为细腻纯净的灰色土,并可见人工堆垒的土埂,极可能为水稻田。

该发现以较彭头山遗址更为充分的材料证实了洞庭湖区在8000多年前即已形成稻作农业文化。三是在较高部位的一个探方中发现有由下至上为砾石打制石器、石英小石器、燧石小石器的地层叠压关系,三个地层均未出陶片。

其最上一层早于彭头山文化,极可能是超过1万年的全新世早期的文化遗存。

最下一层,显然是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这为探索旧石器时代文化向新石器时代文化过渡和寻找新石器时代开端时期的遗存指明了具体的方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