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商周铜铙

书籍:湖湘文化大辞典上卷 更新时间:2018-09-16 13:27:36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湖南人民出版社《湖湘文化大辞典上卷》第449页(556字)

铜铙是中国最早的礼乐器之一。

其特点是柄朝下,口朝上,竖置敲击,多用于军旅,也可用于祭礼宴享。其出现于商代中期,西周早中期之交演变为甬钟。

中国南方出土的商周铜铙极具地方特色,且重大,纹饰繁复。其中出土数量最多,形体最为重大者为湖南地区,主要集中于湘江下游和湘江的支流新墙河、沩水、涟水流域。除流行于西周早期的乳钉纹(有枚)铜铙分布较广,呈扩散状态外,其余各式大铜铙都集中分布在这一区域。如岳阳市岳阳楼城楼下,岳阳县黄秀乡滨湖村和黄沙街镇,汨罗市大荆乡,望城县高冲,长沙市郊东湖村,浏阳市柏嘉乡,宁乡县老粮仓乡的北峰滩、栗山坡和杏林湾师古寨、月山乡转耳仑、黄材镇三亩地、唐市乡陈家湾,湘乡市头埧和金石乡黄寨,株洲县伞铺等,总数超过30件。

其型式可分为兽面纹铙、云纹铙和乳钉(有枚)铙三大类及各型的中间形态。其中最大的一件为月山铺转耳仑商代象纹大铜铙,1983年出土,重221.5公斤;出土最多的一次为老粮仓栗山坡,在一坑中共发掘出10件。

这些铜铙,均出自窖藏,或为单个出土,且常出自于山顶、山麓、河边、湖边等处,疑为祭祀山川的遗物。有学者认为制造者是南下的商人后裔,有人认为是湖南境内的古越族。对于商周铜铙族属的认识,是解决湖南出土众多商周时期青铜器之谜的关键。

上一篇:宁乡铜器群 下一篇:邓胜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