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临床普外科手册

血管瘤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临床普外科手册》第116页(1403字)

血管瘤是由残余的中胚叶或血管细胞形成的血管增生,而非真性肿瘤。大多属先天性,多见于婴儿和儿童。好发于头面部、颈部和口腔中,四肢、躯干和内脏次之。大部分血管瘤发生于皮肤和皮下组织浅层,但发展扩大时可侵犯肌肉和骨骼组织。按组织学结构和临床表现,血管瘤可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和血管球瘤。

【诊断要点】

1.毛细血管瘤:多见于婴幼儿,出生时即有,大多在2岁以后停止生长或自然消退,但也有继续增大者。好发于颜面和颈部等处。外观呈皮肤红点或红斑,大小不一,边缘不规则,不高于皮肤,压之稍褪色,放手后又恢复红色。另一种为草莓样毛细血管瘤,较小,突出皮肤,表面不平呈分叶状,柔软可压缩,可自行消退,少数可侵人邻近器官,亦可继发感染而发生糜烂或溃疡。

2.海绵状血管瘤:多发生于皮下或黏膜下组织内,也可生长在肌肉、骨骼和内脏等部位。病灶常为球状突起,所发生的部位深浅不一。一般皮肤正常,也有的因毛细血管扩张而呈青紫色,瘤体柔软,有较大的压缩性,无触痛,有时可合并出血、感染和溃烂。发生在下肢者,久立或多走时有发胀感。

3.蔓状血管瘤:是由新生的小动脉和小静脉相互吻合形成迂回、扭曲、有搏动性的一种血管瘤。表现为病变局部稍隆起,可见到和触及如蚯蚓状弯曲迂回的动脉和怒张的静脉,皮温稍高,有搏动和震颤,可听到持续性吹风样血管杂音。病变范围大者,可超过一侧肢体,使患肢增粗。严重者可导致心脏肥大和心力衰竭。头面部的蔓状血管瘤可引起剧烈头痛和耳鸣。

4.血管球瘤:血管球是人体血管的终末器官,直径约1mm,出生后即形成,60岁以后逐渐萎缩,具有调节血流和调节局部、全身体温的作用。血管球瘤的发生可能与外伤有关,多数为单发,瘤体很小,呈白色或紫红色,有完整包膜。好发于四肢和体表,尤以手指、足趾甲下多见。有疼痛,伴放射痛,气温下降时可加重。应与甲下黑色素瘤、甲下血肿、皮肤角化疣及神经纤维瘤鉴别。

【处理】

1.手术治疗:适用于局限或比较局限的血管瘤,手术切除安全可靠,有根治的可能。特别对于蔓状血管瘤,应尽一切可能予手术切除,其他方法无效。对于范围较大或位于深部的血管瘤,术前应做血管造影,以估计手术范围和大小,安排手术中的有效止血措施,以防止大出血。

2.放射治疗:适用于婴幼儿的毛细血管瘤,照射后肿瘤可缩小或消失。但放疗可导致皮肤萎缩、影响骨骼生长等不良反应,应慎用。

3.硬化剂注射治疗:小的海绵状血管瘤可用5%的肝油酸钠注射液等硬化剂注射治疗,使其纤维化。

4.冷冻、激光、电烙疗法:适用于小的表浅的血管瘤,有较好的疗效。

5.压迫疗法:对婴儿表浅血管瘤有一定的疗效。对无法治疗的下肢巨大血管瘤,压迫疗法能减缓其发展速度。

上一篇:神经鞘瘤 下一篇:临床普外科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