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战国琉璃器

书籍:湖湘文化大辞典上卷 更新时间:2018-09-16 13:32:38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湖南人民出版社《湖湘文化大辞典上卷》第457页(414字)

琉璃器又称玻璃器或料器。

中国建立以来,长沙、衡阳、常德、湘乡、益阳、资兴、古丈、临澧、耒阳、郴县等地的近300座战国楚墓中相继出土了琉璃器,对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和中外文化交流有着重要意义。其器形最多的是璧,其次为珠,另外还有管、瑗、印、璋和剑珥、剑首、剑珌等剑具。

璧、瑗、璋等纯粹模仿脂玉的同类器形,其上多饰云纹、谷粒纹和纹,为中国传统纹饰。琉璃印铸有“鉥”和“中身”,是中国特有的文字。剑具则属中国传统的器形。琉璃成分中含铅钡甚多,与西方钠钙玻璃不同,由此可证是中国自己制造品。

珠饰中最常见的是枣圈形,其上嵌镶蜻蜓眼式的琉璃串珠,琉璃片蓝白相间或绿白相问,状如玻璃眼,其胎体少部分呈浅蓝色或泛绿色、透明或半透明。这种独特的蜻蜓眼式的装饰纹样,与中亚、西亚所出甚为相似,其中一件经化验属于钾玻璃,可能是从西方传入。

另外有甚多的个体主要含铅钡,可能是仿自西方传入的琉璃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