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河戏

书籍:湖湘文化大辞典上卷 更新时间:2018-09-16 17:53:38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湖南人民出版社《湖湘文化大辞典上卷》第901页(366字)

地方大戏剧种。

旧称上河戏,1949年后一度称湘剧,1954年定今名。形成并流行于荆江沿岸的湖南澧州、津市和湖北荆州、沙市一带,并远及黔、川部分地区。明永乐年间(1403-1424),沙市有戏班活动记载。

形成之初,有高腔、昆腔,现以弹腔为主。清咸丰、同治以来,班社大为发展,可考的科班67个、戏班52个,以同乐、三泰、同福、松秀等班最有名。1949年后,石门、澧县、津市、临澧和湖北石首等县建有专业剧团。

传统剧目514个,多杀伐打斗题材,有“三杀”、“五图”、“十二山”等看家戏。角色分生行、小生、旦角、老旦、花脸、丑角等6行。表演重做功,亦讲究内、外八块功夫。

舞台语言以中州韵结合澧县、津市地方语言而成。整理改编的《反武科》、《双驸》等传统剧目和新编的《程咬金招亲》等剧具有影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