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堂戏

书籍:湖湘文化大辞典上卷 更新时间:2018-09-16 17:54:45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湖南人民出版社《湖湘文化大辞典上卷》第903页(425字)

民间小戏剧种。

由巫师还傩愿的酬神歌舞发展而成,遍布全省,汉、土家、苗、瑶、侗等族均有其演唱活动,各地有师道戏、傩愿戏、老君戏、姜女儿戏等多种称谓,又统称傩戏。清康熙年间(1662-1722),即有大木戏《孟姜女》演唱的记载,同治年间(1862-1874),逐步脱离酬神的傩坛,登上高台演出。剧目有傩坛正戏、傩堂小戏、大本戏3类,而以在还傩法事程序中演唱的傩坛正戏为多。演员仍戴各色面具,保留了浓郁的宗教色彩,面具多者36面,少者有5面,木质雕镂,神态各异。大本戏除《孟姜女》外,还有《王女》、《庞氏女》(湘西、湘北),合称“三女戏”,另有《桃源洞》(湘南)等。声腔多来自巫师腔和各地的民间歌曲,除辰河流域有唢呐帮腔外,一般是“一启众和,锣鼓帮腔”。

表演多与酬神法事有关的动作,如按诀、玩师刀、踩八卦,以及武法事特技等。清末,各地傩戏曾与花鼓戏、阳戏、地方大戏(如常德汉戏)共同演出,迄今无专业剧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