薅草锣鼓

书籍:湖湘文化大辞典上卷 更新时间:2018-09-16 18:21:32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湖南人民出版社《湖湘文化大辞典上卷》第940页(455字)

又名薅草鼓、日鼓、开荒鼓、挖土锣鼓、挖山鼓,土家族地区称为“锣鼓哈”。

传统曲种。主要流布于湘西、湘西北和湘中的广大山区。它由山区人民为保护庄稼,驱赶野兽而鸣锣的习俗衍变而成。约形成于明代。清嘉庆(1796-1820)本《石门县志》有“山妪挝败鼓”之句。同治(1862-1874)本《山县志》载:“夏日耘苗,数家人合在一起,彼此轮转,以次而周,往往数日为曹,中以二人击鼓鸣金,迭相歌唱,其余耘者进退作息,皆视二人为节,闻歌欢跃,劳而忘疲,其功较倍。”山区人民进行大面积开荒和山林垦覆等群体劳动时,田主往往延请歌师一至三人引吭高歌,借以消除疲劳,提高工效。演唱内容有二:一是歌师根据现场情况,即兴编唱。

表扬工夫质量好的,善意批评质量差的;二是有唱本的传说故事,如《孟姜女》、《水浒》、《粉妆楼》、《天宝图》等。唱词句式以七字句和五字句为主,间或有长短句和垛子句等变化句式。用锣鼓伴奏。鼓师多为半职业性艺人或巫师,担任领唱及劳动现场的指挥;锣和钹的演奏者担任伴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