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丝”派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广西人民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第二卷散文卷》第28页(959字)
因1924年11月创刊子北京的《语丝》周刊而得名。
1924年,鲁迅、周作人、孙伏园等同倾向《现代评论》派的《晨报》分裂,在孙伏园的倡议下筹办《语丝》周刊,长期撰稿人有鲁迅、周作人、孙伏园、江绍源、章川岛、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淦女士等。周作人在《〈语丝〉发刊词》中概述《语丝》的宗旨是:“我们个人的思想尽自不同,但对于一切专断与卑劣之反抗则没有差异。我们这个周刊的主张是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
”周刊上的文字大抵以简短的感想和批评为主”,指明《语丝》是一个有着反抗精神,自由思想、独立判断、以杂文为中心的综合性文学周刊,《语丝》自1924年11月7日创刊,至1927年10月24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封闭,是为《语丝》前期;《语丝》迁往上海后,由鲁迅接编11个月,又由柔石接编9个月,北新书局出版,维持到1930年3月10日终刊,是为《语丝》后期。前后共出5卷260期,发表文章两千余篇,约四百万字。前期《语丝》,在声援“五卅”运动、北京女子师大事件、揭露“三·一八”惨案、批判《现代评论》派,都表现了较激进的立场,形成了共同的“特色”和“态度”,正如鲁迅所说:“《语丝》也在不意中显了一种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诞生,对于有害的事物则竭力加以排击”;“不愿意在有权者的刀下,颂扬他的威权,并奚落其敌人来取媚,可以说,也是‘语丝派’一种几乎共同的态度。
”(《我和〈语丝〉的始终》)后期《语丝》,由于客观形势的突变和内部成员思想和地位的变化,出现了分化,终至解体消亡。《语丝》主将鲁迅,成为左翼文坛领袖,《语丝》重要成员周作人、林语堂、钱玄同、刘半农,不同程度的走上消极避世,闲适趣味的道路。
《语丝》派的散文创作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建设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鲁迅的杂文,周作人、林语堂、钱玄同、刘半农在《语丝》前期的杂文,虽然风格独特,各现异彩,但又有以广泛的社会批评,鲜明的理性批判精神,以及尖锐泼辣的幽默和讽刺,形成人们共同瞩目、竞相仿效的“语丝文体”。鲁迅在《语丝》上发表的、以后收入《野草》的散文诗,是中国现代散文诗发展史上的丰碑。周作人、俞平伯、冯文炳在《语丝》上发表的平和淡远、意味隽永的小品散文,对中国现代小品散文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