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广西人民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第二卷散文卷》第91页(965字)
【介绍】:
(生平经历、小说创作及其它文学活动见小说卷)早在“五四”时期,他便写了为数众多的杂感。
二十年代中期开始创作文艺性散文,几十年来贡献出大量的优秀散文作品。建国前出版的散文集有:《宿莽》、《茅盾散文集》、《话匣子》、《速写与随笔》、《印象·感想·回忆》、《白杨礼赞》、《生活之一页》、《脱险杂记》、《苏联见闻录》等。作者以“为人生”为文学创作的原则,自述“未尝为要创作而创作——换言之,未尝敢忘记了文学的社会的意义”(《我的回顾》)。
他的散文始终不离社会人生。
《五月三十日下午》描写了五卅惨案后南京路的情景,表达了“一面是庄严的斗争,一面是荒淫与无耻”的社会政治主题。写于大革命失败后的一组散文忠实地记录下了作者当时在愤懑中夹杂着幻灭,在痛苦中饱含着期待的复杂情感,也是当时严峻的政治形势和受挫的知识分子的普遍心理的真实写照,“象征了一个时代的苦闷”(阿英:《茅盾小品序》)。“左联”时期写出了《雷雨前》、《沙滩上的脚迹》等充满着革命乐观精神的散文。与此同时,作者将更大的注意投向广泛的社会人生。
《故乡杂记》、《乡村杂景》、《大旱》等记述了那个时代的民族危难,商业凋敝,农村破产的种种景象,揭露了在畸形发展起来的以腐化享乐为特征的半殖民地都市文化掩盖下的帝国主义侵略者的罪恶和国民党政府的倒行逆施,在一个相当广阔的范围内反映了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生活。写于抗战时期的那些散文真切地表达了他的抗日激情。他访问延安归来后创作的《白杨礼赞》和《风景谈》写下了“新的人物、新的世界”留给作者的深刻印象,他以饱满的热情歌颂了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创造了感人至深的新生活的诗情画意。《“战时景气”的宠儿——宝鸡》、《新疆风土杂忆》等则是对战时国统区社会生活的记实,形似速写,其实是大后方人生世相的精彩刻划。
郁达夫认为:“中国若要社会进步,若要使文章和现实生活发生关系,则象茅盾那样的散文作家,多一个好一个;否则清谈误国,辞章极盛,国势未免要趋于衰颓。”(《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他的散文,在题材与旨意上都有着强烈的时代感与社会感;那些象征式的抒情作品,大多写得清新、精巧,寓意深刻;那些写实性的人生速写,大多着眼于社会“全景”,长于一针见血的议论,是属于“社会分析”型的散文佳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