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兰畦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广西人民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第二卷散文卷》第102页(899字)
【性别】:女
【生卒】:1901.6.21—
【介绍】:
原名胡明仙,学名胡瑞英,号兰卿,后改为兰畦。
四川成都人,小时入私塾,受秋瑾爱国思想影响。1915年在成都毓秀女师毕业后,自办私塾,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参加四川最早的妇女运动。1921年到沪州师范学习时,与恽代英、李求实等人开展文化运动,组织马列学习小组。
后来到广州由何香凝介绍加入国民党。
1927年与赵一曼、游曦等人同时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女生队,后改为中央独立师,开赴前线西征。1929年在何香凝帮助下赴德国留学。
1930年由廖承志介绍加入德国共产党,在德国组织华侨留学生反帝同盟,任主席。她两次会见世界妇女领袖蔡特金,并经何香凝介绍,结识了宋庆龄。
1933年因为进行反法西斯宣传活动,被希特勒投入监狱。经宋庆龄、鲁迅以中国人权保障大同盟的名义进行营救,出狱后被驱逐出境。先后流亡到法国、英国,而后又到苏联。她在莫斯科参加了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多次见过高尔基。
1934年,她根据狱中三个月的生活经历,写成了《在德国女牢中》,最初在法国巴比塞主编的《世界报》上发表,深受巴比塞的称赞。后被译成英、俄、德、西班牙等国文字。
1936年在上海沈兹九主编的《妇女生活》上连载,次年由生活书店出版单行本。作品揭露了希特勒对革命者的镇压,描写了革命者在狱中的英勇斗争精神。
萧三说:“书中没有什么富丽堂皇的词句。但质朴、诚挚,也不乏淡雅,恰如作者之为人,使人读了不能不受到感染。
这也正是它的一大特色。”(《再版序》,1981年四川版)抗战爆发后,她组织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深入前线为战士服务,写了不少战地通讯,刊登于《新华日报》和《妇女月刊》等报刊上。
结集的有《在抗战前线》(1937年,大时代出版社),合集有《在淞沪火线上》(1938年,生活书店)、《血战台儿庄》(1938年)、《大战东林寺》(上海书店),编辑有《战地一年》、《战地二年》、《战地三年》等。
抗战胜利后,任《贵州日报》社长。
解放后在北京工学院工作。1957年后受冤屈达二十三年,后任四川政协常委,文史研究员,作有《胡兰畦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