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无
出处:按学科分类—语言、文字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汉语大词典第八卷》第814页(1058字)
亦作“[虚无]”【1】道家用以指“道”的本体。
谓道体虚无﹐故能包容万物;性合于道﹐故有而若无﹐实而若虚。《淮南子·俶真训》:“是故虚无者道之舍﹐平易者道之素。”《文子·十守》:“故静漠者神明之宅﹐虚无者道之所居。”《庄子·刻意》:“夫恬惔寂寞﹐虚无无爲﹐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2】盲目地否定一切或排斥一切。{巴金}《谈<灭亡>》:“这八句关于‘最先起来反抗压迫的人’的诗绝非表现‘革命也灭亡不革命也灭亡’的虚无悲观的思想。”【3】谓清静无欲﹐无所爱恶。《素问·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吕氏春秋·知度》:“君服性命之情﹐去爱恶之心﹐用虚无爲本。
”{高诱}注:“虚无﹐无所爱恶也。”{清}{唐甄}《潜书·破祟》:“{庄周}伤道丧世乱﹐由于利慾﹐而矫之以虚无。虚无非差也﹐无之所以求其有也。”{宋}{王禹偁}《贺册尊号表》:“尚以爲法天之义﹐可以体刚健而奉高明;崇道之名﹐可以守虚无而务清浄。”【4】谓荒诞无稽。{宋}{欧阳修}《六一笔记·老氏说》:“{老子}爲书﹐比其余诸子以爲简要也……其言虽若虚无﹐而于治人之术至矣。”{晋}{葛洪}《抱朴子·论仙》:“世人以{刘向}作金不成﹐便谓索隐行怪﹐好传虚无﹐所撰《列仙》﹐皆复妄作。”{汉}{王符}《潜夫论·务本》:“忠信谨慎﹐此德义之基也;虚无谲诡﹐此乱道之根也。”【5】空无所有。{唐}{杜甫}《热》诗之一:“雷霆空霹雳﹐云雨竟虚无。”{清}{金农}《憩王屋山后十方院》诗之一:“斗室虚无隘九州﹐萧条还作采真游。”{鲁迅}《野草·求者》:“我将用无所为和沉默求……我至少将得到虚无。
”【6】指想象或理想。{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民崇实际﹐故所着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或爲言志﹑抒情之体。”【7】天空;清虚之境。
{唐}{杜甫}《白帝楼》诗:“漠漠虚无裏﹐连连睥睨侵。”{仇兆鳌}注:“太虚之际﹐城堞上侵﹐极言城之高峻。”{汉}{司马相如}《上林赋》:“然后扬节而上浮﹐凌惊风﹐历骇猋﹐乘虚无﹐与神俱。”{明}{何景明}《自武陵至沅陵道中杂诗》之九:“青壁结烟霭﹐缥缈凌虚无。”{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七:“{桂林}石山怪伟﹐东南所无。{韩退之}谓‘山如碧玉簪。
’……近时{刘叔治}云:‘环城五里皆奇石﹐疑是虚无海上山。’皆极其形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