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出处:按学科分类—语言、文字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汉语大词典第一卷》第579页(3839字)
《广韵》陟弓切,平东,知。
【1】内,里面。与“外”相对。
《易·坤》:“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高亨}注:“中,犹内也。”{唐}{韩愈}《和侯协律咏笋》:“外恨苞藏密,中仍节目繁。”{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鼠戏》:“背负一囊,中蓄小鼠十余头。”{毛泽东}《卜算子·咏梅》词:“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2】特指宫禁之内。
亦借指朝廷。
《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用事于中。”{唐}{韩愈}《祭董相公文》:“公来自中,天子所倚。”{宋}{苏舜钦}《论西事状》:“惟攻守之策,必须中授。”{明}{叶盛}《水东日记·议王琦事》:“其正事体一章,且留中,于是言者有愧色。”【3】指一个时期内或其中间。《汉书·冯奉世传》:“{本始}中,从军击{匈奴}。”{晋}{陶潜}《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爲业。”{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一:“祕书省自{政和}末既徙于{东观}之下,{宣和}中始告落成。”【4】指一个地区之内。{南朝 宋}{谢灵运}《还旧园作见颜范二中书》诗:“{闽}中安可处,日夜念归旋。”{清}{管同}《宝山记游》:“夏四月,{荆溪}{周保绪}自{吴}中来。”【5】指内心。《庄子·天运》:“中无主而不止。”{成玄英}疏:“若使中心无受道之主,假令闻于圣説,亦不能止住于胸怀,故知无佗也。”《史记·乐书》:“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张守节}正义:“中犹心也。”{宋}{苏轼}《常州居住表》:“中虽无愧,敢不自明。”{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雷曹》:“君之惠好,在中不忘。”【6】引申为感情。《国语·晋语五》:“若中不济,而外彊之,其卒将复,中以外易矣。”{韦昭}注:“谓情不足,而貌彊爲之。”【7】指内脏。《素问·阴阳类论》:“五中所主,何藏最贵。”{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一》:“〔治痘疮〕药匕之方,则始终以解毒和中爲主。”【8】身体。《礼记·檀弓下》:“{文子}其中退然,如不胜衣。”{郑玄}注:“中,身也。”{唐}{李德裕}《次柳氏旧闻·张果》:“吾闻奇士至人,外物不能败其中。”{宋}{苏舜钦}《依韵和胜之暑饮》:“不知余中虚,外冷得所托。”【9】中间;当中。《书·召诰》:“王来绍上帝,自服于土中。”{孔}传:“言王今来居{洛邑}……于地势正中。”《孙子·九地》:“击其中,则首尾俱应。”{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二城之中,有{段干木}冢。”《三国演义》第十六回:“{布}乃居中坐,使{灵}居左,{备}居右。”【10】居于其中。《孟子·尽心上》:“中天下而立。”《汉书·郑吉传》:“{吉}于是中西域而立莫府。”{宋}{梅尧臣}《矮石榴树子赋》:“有矮石榴,高倍尺,中讼庭,丽戒石。”【11】中等。《庄子·徐无鬼》:“吾相狗也……中之质若视日。”{成玄英}疏:“意气高远,望如视日,体质如斯,中品狗也。”《汉书·沟洫志》:“待诏{贾让}奏言:治河有上﹑中﹑下策。”【12】半,一半。《墨子·备城门》:“二步积石,石重中钧以上者,五百枚。”{岑仲勉}注:“中,半也。三十斤爲钧,中钧约十五斤。
”《列子·力命》:“其使多智之人量利害,料虚实,度人情,得亦中,亡亦中。”{张湛}注:“中,半也。”{宋}{曾巩}《诸寺观祈雨文》:“春气已中,农功方急,而膏泽未洽,土脉尚乾。”{清}{方苞}《狱中杂记》:“方夜中,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无可施避。”【13】间隔。《礼记·间传》:“中月而禫。”{孔颖达}疏:“中,间也。大祥之后,更间一月而爲禫祭。
”《仪礼·乡射礼》:“上射先升三等,下射从之中等。”{郑玄}注:“中,犹闲也。”【14】媒介,居间。《穀梁传·桓公九年》:“{纪季姜}归于京师,爲之中者归之也。”{范宁}注:“中,谓关与婚事。”【15】指介绍人,中间人。{汉}{刘向}《说苑·尊贤》:“士不中而见,女无媒而嫁,君子不行也。”{明}{徐咸}《西园杂记》卷下:“{陆}挽出一无赖作中假写卖券。”《收获》1981年第4期:“最近教会方面托县政府出面做中。”【16】正。
《礼记·玉藻》:“头颈必中。”{郑玄}注:“头容直。”《晏子春秋·问上十六》:“衣冠不中,不敢以入朝。”【17】均匀。《周礼·考工记·弓人》:“斲挚必中,胶之必均。”{郑玄}注:“挚之言致也;中犹均也。”{清}{江永}《周礼疑义举要·考工记二》:“中与均皆谓无厚薄不匀也。”【18】合适;恰当。《战国策·齐策二》:“是{秦}之计中,{齐}{燕}之计过矣。”{姚宏}注:“中,得。”《汉书·成帝纪》:“朕涉道日寡,举错不中,乃戊申日蚀地震,朕甚惧焉。”{宋}{叶适}《袁声史墓志铭》:“余观君疎于世故,而谋国无不中。”【19】指正确的标准。
《荀子·儒效》:“事行失中谓之姦事,知説失中谓之姦道。”【20】犹言可,行,成。{汉}{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上》:“此爲坏病,桂枝不中与也。”{唐}{王建}《隐者居》诗:“何物中长食,胡麻慢火熬。”《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正要来与姐姐﹑姐夫商量了,往府裏讨去,可是中麽?”《醒世姻缘传》第四十回:“做中了饭没做?中了,拿来吃。”{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第十八章:“旁的看我的眼色行事,就中啦。”【21】指中庸之道。《论语·尧曰》:“允执厥中。”{刘宝楠}正义:“执中者,谓执中道用之。”《礼记·中庸》:“〔{舜}〕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郑玄}注:“两端,过与不及也。用其中于民,贤与不肖皆能行之也。
”【22】指中和之气。
《左传·成公十三年》:“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汉书·律历志上》引此文,{颜师古}注云:“中,谓中和之气也。”【23】指二十四节气的中气。《左传·文公元年》:“先王之正时也,履端于始,举正于中,归余于终。”{杜预}注:“步厤之始,以爲术之端首,期之日三百六十有六日。日月之行又有迟速,而必分爲十二月,举中气以正月。”《史记·历书》:“举正于中,民则不惑。”一说指正朔之月。
{清}{江永}《群经补义·春秋》:“{杜}云:‘举中气以正月’,亦非也。古厤惟八节,后世乃有二十四气。以冬至爲始,以闰余爲终,故举正朔之月爲中。
”【24】中午,日中的时候。
{南朝}{梁武帝}《责贺琛敕》:“朕三更出理事。随事多少,或中前得竟;或事多,至日昃方得就食。”{南朝 宋}{刘敬叔}《异苑》卷二:“又别有异物籐花,形似菱菜,朝紫﹑中緑﹑晡黄﹑暮青﹑夜赤,五色迭耀。”《翻译名义集·斋法四食》:“今释氏以不过中,食。”【25】指中年。{邓小平}《在军委座谈会上的讲话》:“老的要结合中﹑青。”【26】指中宿(xiù)。亦泛指星象。
{南朝 梁}{陆倕}《石阙铭》:“乃命审曲之官,明中之士,陈圭置臬,瞻星揆地。”【27】指北斗第一星魁中。《公羊传·文公十四年》:“孛者何?彗星也。其言入于北斗何?北斗有中也。
”{何休}注:“中者,魁中。”【28】指官府簿书。《周礼·春官·天府》:“凡官府乡州及都鄙之治中,,受而藏之。”{郑玄}注引{郑司农}云:“治中谓其治职簿书之要。”{清}{江永}《周礼疑义举要·秋官》:“凡官府簿书谓之中,故诸官言治中,受中;《小司寇》:‘断庶民讼狱之中’,皆谓簿书,犹今案卷也。此中字之本义,故掌文书者谓之史,其字从又﹑从中;又者,右手以手持簿书也。
”{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况且‘升中于天’他(指巫)本职上也得将记载酋长和他的治下的大事的册子,烧给上帝看。”【29】古代投壶时盛放计数筹码的器皿。
《周礼·春官·大史》:“凡射事,饰中舍。筭(算),执其礼事。”{郑玄}注引{郑司农}云:“中所以盛筭也。”《礼记·投壶》:“投壶之礼,主人奉矢,司射奉中,使人执壶。”{孔颖达}疏:“中,谓受算之器。中之形,刻木爲之,状如兕鹿而伏,背上立圜圈,以盛算也。”【30】指盛文具的器皿。《逸周书·尝麦》:“宰乃承王中,升自客阶。”{朱右曾}校释:“中,本盛算器,此盖盛作策之具笔及铅椠也。”【31】指中服。古代一车驾四马,居中的两匹马称服,也称为中。《诗·秦风·小戎》:“骐駵是中,騧骊是骖。”{郑玄}笺:“中,中服也。”{孔颖达}疏:“骐马駵马是其中。谓爲两中服也。
”{清}{凤韶}《凤氏经说·车前马》:“夹辕两马曰服。《诗》曰:‘两服上襄。’亦曰中,《诗》曰:‘骐駵是中。
’”【32】古代户役的年龄,{北齐}以十六以上﹑十七以下为中;{隋}以十一以上﹑十七以下为中;{唐}以十六为中。《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七年》:“初定均田租﹑庸﹑调法。丁﹑中之民,给田一顷。
”【33】通“[忠]”。《周礼·春官·大司乐》:“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祇庸孝友。”{郑玄}注:“中犹忠也。”《吕氏春秋·诬徒》:“故不能学者,遇师则不中,用心则不专。”{俞樾}《诸子平议·吕氏春秋一》:“中读爲忠,古字中忠通用。遇师则不中,言其事师不忠诚也。
{高}注以不中爲不正,非是。
”【34】{中国}的简称。如{中}{法}战争﹑中医﹑中药等。
【35】佛教语。指“三谛”(空﹑假﹑中)的第一义谛。
谓不二之至理。{隋}{智顗}《法华玄义》卷四:“心性即是,即空,即假,即中。”{清}{龚自珍}《释二门三点同异》:“二门三点有二种解。先释二门:止﹑观是。
乃释三点:空﹑假﹑中是。”【36】姓。{周}有{中旄父}。见《逸周书·作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