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学

书籍:临床心电图学词典第二版 更新时间:2019-01-06 14:31:34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临床心电图学词典第二版》第59页(1545字)

研究心脏生物电现象的一门科学。

心电学包括心电图、心电向量图、心脏电生理与电药理、心音图及心电仪器和无创性心功能检测等。Zao原意还包括心脏起搏、除颤复律等。心电图的研究最早始于1842年,Matteucci发现鸽子的心脏可以产生电流,1856年Kölliker和Müller报道了蛙心随着每次心脏收缩而出现相应的心电活动。

1876年物理学家Lippmann与内科医师Marey发明了毛细管电流计,用以记录心脏产生的电活动,开创了心电图记录的先导。

1887年,英国生理学家Waller应用毛细管电测量计在人体描记出心电图,但由于严重干扰,心电图波形扭曲,无法应用于临床。1890年起,荷兰生理学家Einthoven对心脏电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03年他发明了弦线式电流计,他采用弦线式电流计和光学记录的方法在人体首次准确地描记出每个心动周期的心脏电位变化曲线,并将其命名为心电图,故Einthoven当之无愧地应推为心电图的首创者。此后他提出了导联选择规律,并提出了Einthoven等边三角形的概念。

1904年Einthoven等提出了心电图发生的原理,称为“爱氏原理”。

1905年Einthoven正式将心电图应用于临床,引起了巨大反响。科学界对Einthoven在心电图学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1924年Einthoven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Lewis是心电图创始时代的又一位大师,自1906年他就开始研究期前收缩、心房扑动、心房颤动、房室传导阻滞等,他的开拓性研究为心电图的临床应用起到巨大作用。

1934年,美国密歇根大学执教的Wilson提出了单极肢体导联和单极心前导联概念,加之由Einthoven首创的标准导联,使体表心电图标准化为12导联,创建了临床心电图学。此后,Lewis、Mackeniz等推广应用心电图于临床,特别是在心律失常诊断方面做了巨大贡献。40年代后期,Katz、Pick和Langendorf分析了大量的心电图资料,提出了隐匿性传导等理论,对许多复杂心律失常的发生机理做了出色的解释,这些理论均被以后的心内电生理检查所证实。黄苑教授是我国着名的心脏病学专家,早年跟随Katz、Langendorf等心电学大师,在美国从事心电学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回国后将心电图的技术带到国内,对普及临床心电图学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他从50年代至今编着的《临床心电图学》以及《临床心电图图谱》,已经成为从事临床心电图学工作的经典教材,为我国心电图学的普及和发展提高起了巨大作用。黄宛教授是我国心电图学的奠基者。

心电向量图学的研究始于1913年Einthoven等测定额面心电向量,以后经过Fahr、Mann、Shellong及Duchosal等的研究,逐渐形成了心电向量图的概念,并以此解释心电活动现象,从而摆脱了心电图“经验科学”的范畴,使之日趋完善。1906年Cremer应用食管电极测到心房电活动,开创了食管心电图的研究与应用。

但因电极导管太粗(1.5cm)不便吞咽且基线漂移很大,故没有引起重视。1972年Barold采用改进的双极导管,并对记录的信号加滤波处理使基线更为稳定,使食管心电图的应用得以推广。

1960年Giraud等首次记录到希氏束电图,1969年,Scherlag等使其检查方法规范化。1971年Wellen又倡用程序电刺激法,从此确定了心脏电生理学这门新学科。

应当指出的是,近20年来心电生理学检查、动态心电图的发展,非但没有削弱心电图的作用,反而更新并充实了心电图的内容,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当前,心电图检查已普及到基层医院,成为诊断心血管病的重要检测手段之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