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室传导中的分层阻滞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临床心电图学词典第二版》第373页(865字)
房室结习惯上分为房结区、结区及结希区。
房室传导阻滞可以在2个或3个层次同时形成,称为房室传导中的分层阻滞。一般最多见的是两个层次的阻滞,结区易形成文氏传导,而结希区和房结区则易形成2∶1传导。这种由房室结两个水平上存在不同类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而引起的不规则的心室率,称为*交替性文氏周期。临床电生理研究资料证明3∶1房室传导,实际上是由房室结水平的3∶2文氏传导和结下的2∶1传导形成的一种B型交替性文氏现象。因此,大多数的3∶1房室传导都是由2∶1传导因房率稍加快衍变而来,在房率减慢时即恢复为2∶1房室传导。房室传导亦可发生3个层次的阻滞,即结希区的2∶1,结区的文氏传导和结下的2∶1阻滞同时存在。
这种情况多见于快速的异位房性心律,特别是房扑时,此时房室比例将复杂多变。在房室结内3个层次的传导情形的一些可能组合,以及它们对心室层的影响见下表:
这种3个层次的阻滞是不稳定的,在房率稍减后即衍变成2个层次的阻滞。
房室传导的分层阻滞还可有其他的联合形式,常见的是房室结的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和结下的二度房室传导阻滞联合存在,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和结下的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共存,偶尔亦可有结和结下均为文氏传导(双文氏传导),使房室传导呈多样化的复杂情况。
房室传导中的分层阻滞及交替性文氏周期的概念,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特别是由于能引起两个或3个连续未下传的心房激动,常可误诊为高度传导阻滞,引起错误的治疗。实际上此时仍是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不应认为是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且预后一般是较好的。
因此,在诊断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应注意除外交替性文氏周期的可能。两者的鉴别主要依据为:在下传的心房激动的心搏中有无文氏传导现象及房室传导比例是否符合以上规律。
房室连接区两个水平的房室传导阻滞一般是该区的一种生理反应,但如在房率≤135次/min时出现交替性文氏传导,则认为是存在房室传导的病理性阻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