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搏间期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临床心电图学词典第二版》第510页(803字)
是指起搏器发放的刺激信号与其前的自身心室搏动之间的时距。
逸搏间期应当自被感知的QRS波初始部(或其他电信息)测至其后的那个刺激信号。理论上逸搏间期应当和自动起搏间期相等。在一个起源自毗邻导管电极植入处的右心室异位搏动后,可以发现起搏器的逸搏间期与自动起搏间期相等(图A)。但在临床上所见的起搏器心电图中,大多逸搏间期略长于自动起搏间期(图B)。
这是由于自体表心电图上不可能确定起搏器的感知发生在自身QRS的哪一点上。感知并非发生在QRS的开始处。起搏器感知心腔内电信息(如心室除极电位)的快速本位曲折或快速上升速度(dv/dt),而这些不能用寻常的心电图机来测知。另外一个因素自身心室除极后,兴奋波到达感知电极所在部位的心肌的时间。
譬如,窦性心律伴右束支阻滞或左室起源的异位搏动时,在心室除极开始(QRS开始处)后50ms以上,兴奋波才能到达位于右室心尖部的感知电极。这段时间延迟反映兴奋波自室间隔右侧面至右室心尖部所需的传导时间。
如果异位搏动起源自左室后上壁,这个时间延迟还要更长些。
VVI心电图二例
图A与图B分别为二例VVI心电图。
图A示QRS1、3、4、6、8、10为起搏搏动。其余(除第5个外)为自身窦性搏动。第5个QRS波前的P’波是倒置的,系心室起搏冲动逆传并夺获心房所致(反复搏动)。每个自身心搏后均有一长间歇为逸搏间期,连续两个刺激信号间的时间为起搏器的自动间期。
本例心电图显示:逸搏间期=起搏间期,均为1.00ms。
图B示自身窦性搏动与心室起搏搏动交替出现,并产生融合波。
此外,可看出逸搏间期(880ms)大于自动起搏间期(840ms)。图中P为窦性搏动;F为室性融合波;S为起搏搏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