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登斯基现象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临床心电图学词典第二版》第573页(1103字)
是心脏在传导性和自律性受抑制的状态下得以暂时改善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Wedensky在1886~1903年动物实验中发现,对神经或肌肉给以强刺激后的一段时间内,其兴奋性异常增强,对原先不发生应激的阈下刺激,可暂时降低其激动阈值而能进行传导,故称魏登斯基现象。Schamroth和Friedberg于1969年首次报道了魏登斯基现象的临床病例。魏登斯基现象包括魏登斯基易化作用(Wedensky facilitation)和魏登斯基效应(Wedensky effect)两方面。魏登斯基易化作用(亦称“魏登斯基促进作用”)是指某一阻滞区的一侧受到一次强烈刺激作用后,该刺激虽未通过阻滞区,却降低了阻滞区的应激阈值,使来自另一侧原先不起反应的阈下刺激得以通过(图A)。
魏登斯基效应是指某一阻滞区受到一端来的强刺激后,阻滞区的应激阈值暂时降低,使同一端接踵而来的原先不能引起反应的阈下刺激能够引起兴奋并通过阻滞区(图B)。魏登斯基现象可以发生在连接区与束支内,常见的魏登斯基现象主要出现在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病例。
上述传导阻滞时心脏传导功能的暂时恢复,系由魏登斯基易化作用开始,而由魏登斯基效应维持。这对于维持有效心搏量,改善心肌缺血,避免因发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而引起的心室过久停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魏登斯基现象的发生,取决于连接区组织接受逸搏刺激的强度及其后窦性P波出现的时间。Pick等认为:在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时,逸搏之所以能够改善逸搏后的房室传导功能,是由于逸搏激动逆传入连接区产生超常期传导所致。因此有人认为广义的超常期传导应包括魏登斯基现象在内。此外,魏登斯基现象还被认为是产生早搏的原因之一。
魏登斯基易化作用(A)与魏登斯基效应(B)
A.虚线t代表阈值,实线b代表阻滞区,M代表强刺激引起阈值降低,1、2为强度相等两个刺激,刺激1在阈值以下未引起反应,刺激2超过已降低的阈值而引起反应。
B.魏登斯基效应,在魏登斯基易化作用后,刺激2能通过阻滞区保持传导作用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中的魏登斯基现象
图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开始的4个窦性P波均下传受阻。
在出现室性逸搏之后,窦性P波连续下传。第一个窦性P波能下传,系室性逸搏作为强刺激引起的魏登斯基易化作用,此后连续的魏登斯基效应使以后的P波都能传入心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