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相阵发性房室传导阻滞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临床心电图学词典第二版》第623页(1139字)
亦称“4相房室传导阻滞”和“心动过缓依赖型阵发性房室传导阻滞”。
是指心率减慢时引起的阵发性房室传导阻滞。4相阵发性房室传导阻滞的电生理基础,是在有病变的房室连接区中,加强了4相舒张期除极。随着窦性周期的延长,发展到足以阻滞窦性激动传布至心室而形成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当已发生阻滞之后,如4相除极继续进行,则其后的室上性激动继续不能下传。
Rosenbaum称之为“阵发性房室传导阻滞”,其特征为:(1)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与心率减慢有关;(2)几乎经常存在心室内传导障碍;(3)一个束支(或分支)具有一种临界性损害区,并有不应期的延长和明显的舒张期除极,该区具有单向传导性能,来自下面的激动能够逆行传入;(4)其余的束支(或分支)全部阻滞。图示右束支传导阻滞病人,心动过缓依赖型阵发性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中,心室停搏的发生和终止的两种不同方式。
上面一行,窦性心律不齐,频率在79次/min至58次/min之间逐渐变动着,P-R间期恒定为0.20s。当心房周期长度增到1.08s时,连续4个P波受阻,发生房室传导阻滞。
随着窦性周期逐渐缩短到0.82s,然后被一对室性异位搏动所中止,又恢复正常房室传导。
下面一行,在一次室早逆传到心房后,窦性周期延长达到1.04s,引起连续P波受阻,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当窦性周期减至0.80s时,又恢复房室传导。房室传导阻滞呈阵发性。
这两段心电图显示:(1)窦性下传的激动已有右束支传导阻滞,房室间能否正常传导将取决于具有临界损害的左束支的传导功能。当窦性心律逐渐减慢时,因4相传导阻滞左束支受阻引起房室传导阻滞。(2)4相传导阻滞的发生可由于窦性周期延长,也可由于过早的心室激动使心房逆行除极后造成长周期而致。(3)阵发性房室传导阻滞可能由于该区自动除极化达到阈值而终止,也可能被具有逆向传导倾向的一个或两个异位搏动所终止。
在长的心室间歇中,缺乏次级房室连接区或心室的逸搏,是4相阵发性房室传导阻滞的特征。其原因可能为:一是舒张期4相除极虽然可以妨碍激动的传播,但尚未达到释放激动的阈值。二是在舒张期4相除极区域或其附近的次级逸搏点发生了双向性传出阻滞,这种隐匿性的异位逸搏激动,可能也是使房室传导继续的原因,另一方面,如果其中之一逆行侵入到阻滞的关键部位,可以消除该处的4相除极,使房室传导得以恢复而不发生逸搏。三是连续被“阻滞”的窦性激动的反复隐匿性前向传导,亦可以引起阵发性房室传导阻滞和心室停搏,但是这种机理在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中较为多见,而本例为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右束支传导阻滞,心动过缓依赖型阵发性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说明见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