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酶学检查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病毒性肝炎防治手册》第276页(11969字)
一、主要用于诊断肝实质损害的酶类
(一)血清转氨酶
转氨酶又称氨基转换酶,种类繁多,其中最主要的是丙氨酸转氨酶(ALT,即GPT)和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即GOP)。虽然肝内AST绝对值超过ALT,AST/ALT比值为2.5∶1,但肝内ALT活性超过其他任何脏器内ALT的活性,故测定ALT比AST对反映肝损害更具特异性,是反映肝损害的敏感标志。
1.正常值 正常人ALT<500nmol,AST<667nmol/s。
2.临床意义 血清转氨酶活力降低的临床意义不大,具有临床意义的是酶活力升高,各种肝胆疾病患者和许多肝外疾病患者,其血清酶活力均可升高。
ALT和AST活性增高,提示肝细胞被破坏、细胞膜通透性增强以及线粒体损伤,是检测病毒性肝炎的一项敏感指标,常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酶活性已经增高,可用以发现早期的急性肝炎和隐性感染,是目前诊断肝病应用最普遍的酶学检测项目。其活性的高低与肝细胞受损的程度相一致,有助于病情估计、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ALT显着增高,见于各种肝炎急性期患者,药物性肝损害者;中度增高,见于肝癌、肝硬变、慢性肝炎及心肌梗塞者;轻度增高,见于脂肪肝、阻塞性黄疸及胆道炎症患者。AST显着增高,可见于心肌梗塞急性发作、各种急性肝炎患者、术后患者、药物中毒性肝细胞坏死者;中度增高,见于肝癌、肝硬变、慢性肝炎、心肌炎患者;轻度增高,见于心肌炎、胸膜炎、肾炎、脑炎及肺炎患者。但例外的是在急性重型肝炎患者,如出现胆红素持续升高,转氨酶活力下降,即所谓胆红素与转氨酶分离,是预后不良的一种征象。
血清转氨酶活力测定反映肝细胞损害及其程度,但对肝病的鉴别诊断意义不大。AST存在于肝细胞浆水溶性部分和线粒体中,而ALT仅存在于肝细胞浆水溶性部分;肝细胞损害严重者不仅水溶性部分酶释放,而且线粒体中的酶也释放入血。故AST/ALT比值可用于诊断肝细胞损害程度和肝病类型。正常人的AST/ALT比值>1,平均为1.15。急性肝炎早期患者或肝炎轻型患者,比值下降至0.56;阻塞性黄疸患者常<1;肝硬变者上升到1.44;CAH患者也常高于正常值。必须提出的是,此非绝对规律,应慎重分析。例如AST/ALT比值,在酒精性肝病患者,AST活性常大于ALT活性,而与急性病毒性肝炎不同。肝癌患者比值上升,其病程愈长,比值愈高,临死前绝大部分超过1.5。
(二)血清腺苷脱氨酶
腺苷脱氨酶(AD)广泛分布于人体组织中,以小肠、盲肠和脾中含量最高。肝脏含量为小肠的7%~10%,而且90%存在于肝细胞浆水溶性部分。AD催化腺嘌呤核苷酸脱氨,是嘌呤核苷酸循环中的一种重要的酶,在核酸代谢中有重要意义。
1.正常值 正常人的AD活性为88~368nmol·s-1/L,平均为243nmol·s-1/L;有报道以412nmol·s-1/L为正常值的最高界。
2.临床意义 肝内AD活性主要存在于细胞浆可溶性部分,肝细胞发生病变时,酶释放入血。因此,测定血清AD的活性,在肝胆疾病的诊断中有临床意义。
①判断急性肝炎恢复情况:急性肝炎患者AD与ALT一样,常在早期升高,且AD升高幅度不及ALT。但ALT恢复正常而AD持续升高的患者,常易复发或易迁延为慢性肝炎。故测定AD较ALT能正确反映急性肝炎患者的恢复情况。
②协助诊断慢性肝病:AD活力在CPH患者为500nmol·s-1/L。CAH患者为583nmol·s-1/L、代偿性肝硬变患者为752nmol·s-1/L、失代偿性肝硬变患者为1159nmol·s-1/L。还发现AD活性升高者在CAH患者为94.7%、CPH患者为22.2%。故该酶测定可能不失为鉴别这两型慢性肝炎的良好指标。
③鉴别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患者的ALT、AST均可升高,且重叠甚大,难以鉴别。而在阻塞性黄疸患者AD很少升高,即使升高也属轻度。测定AD活力有助于对肝细胞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的鉴别,但发病期甚久的阻塞性黄疸患者,可因继发肝损害而致AD升高,在鉴别时应予注意。
此外,肝癌患者AD升高多为原发性肝癌,而继发性肝癌患者的AD常正常。
(三)血清谷氨酸脱氢酶
谷氨酸脱氢酶(GMD,GDH)主要存在于肝脏,且仅仅存在于线粒体中,是较特异性的肝线粒体酶。正常人的GMD活性为255士80nmol·s-1/L。
临床意义:肝细胞坏死时,血清GMD活力升高,尤其在CAH和肝硬变患者,GMD变化较ALT敏感。酒精性肝损害患者主要发生在肝中央小叶,而GMD主要存在于肝中央小叶中,故认为测定GMD血清中活力,是诊断洒精中毒性肝坏死的一个很好的指标,对酒精中毒患者,应将此酶的测定列为常规检查。
(四)血清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
1.正常值 正常人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总活力及其同工酶含量因分离方法和测定条件不同而不尽相同。一般LDH总活力为1.7~5nmol·s-1/L,平均为3±0.2nmol·s-1/L。LDH同工酶含量按下列顺序依次递减,即LDH2>LDH1>LDH3>LDH4>LDH5,其百分含量为LDH124%~34%、LDH235%~44%、LDH319%~27%、LDH40%~5%、LDH50%~2%。
2.临床意义 任何原因引起的肝细胞损害均可引起血清LDH活力增高。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活动期患者,LDH活力常显着增强或中度增强。其临床意义与ALT、AST一致。至肝炎恢复期,LDH为最早恢复正常的酶。如LDH活力进行性升高或反复波动,常提示有某种并发症存在。肝硬变患者若病中LDH活力增强,应疑及并发肿瘤。
测定血清LDH总活力对肝病诊断缺乏特异性,而LDH同工酶则有相对的组织特异性,故测定LDH同工酶有助于对病变的定位。对肝病患者测定LDH同工酶比测定LDH总活力有更大临床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急性心肌梗塞患者,LDH1和LDH2明显增高,尤以LDH1增高显着。因而常以LDH1/LDH2比值大于1作为诊断心肌梗塞的特异指标。而肝炎患者LDH5和LDH4明显增高,且LDH5>LDH4,由于血清LDH5主要来自肝脏和骨骼肌,故在排除心肌炎情况下,LDH5升高提示肝病的存在。
②慢性肝病和肝硬变患者,其他肝功能正常而仅LDH5升高,提示部分患者LDH5测定比其他肝功能试验敏感,且随病情加重LDH5也随之增多。CAH患者LDH5>LDH4较之CPH患者更明显,有助于鉴别诊断。
③胆道疾病患者多数LDH4>LDH5,与肝炎患者不同。但胆道疾病患者合并肝严重损害者LDH5升高,应予以注意。肝癌患者LDH总活力升高,同工酶测定显示原发性肝癌LDH5>LDH4,而转移性肝癌患者则相反,这有助鉴别诊断。
(五)血清胆碱酯酶
1.正常值 正常人血清胆碱酯酶(ChE)用比色法测得含量为25~66.7μmol·s-1/L。
2.临床意义 肝病患者血清ChE活力降低,主要是由于肝细胞损害后此酶合成减少,以至血清中此酶活力下降。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ChE降低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与黄疸程度不一定平行;若活力持续降低,常提示预后不良;CPH患者此酶活力变化不大,而CAH患者此酶活力与急肝患者相似;肝硬变患者若处于代偿期,血清ChE多为正常;若处于失代偿期,则血清ChE活力明显下降;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特别是肝昏迷患者,血清ChE明显降低,其降低程度与血清白蛋白大致相似,且多呈持久性降低;肝外胆道梗阻性黄疸患者,血清ChE正常,若伴有胆汁性肝硬变则此酶活力下降。血清ChE与白蛋白、前白蛋白均可作为判断肝储备功能的指标,但它并不比白蛋白为优,对轻型肝炎或早期肝硬变诊断意义不大。
(六)血清卵磷脂胆固醇酰基移换酶
卵磷脂胆固醇酰基移换酶(LCAT)是由肝脏合成和分泌的一种酶,其作用是催化卵磷脂β位的脂酰基转移到游离胆固醇分子羟基上,生成溶血卵磷脂和胆固醇酯。
1.正常值 正常人血浆的LCAT含量为72~120nmol/ml·h-1,平均值93±17nmol/ml·h-1。
2.临床意义 肝细胞受损害时,L.CAT合成减少,以致血浆LCAT活力下降,其降低程度与肝损害成正比,与血浆白蛋白和血清ChE一样,可反映肝细胞的储备功能,且敏感度和阳性率较后者为高。如急性肝炎与慢性肝炎患者的LCAT异常率分别为38%与29%,而肝硬变和肝癌患者分别为78%和100%;故认为LCAT可比血清ChE和白蛋白更敏感地反映肝实质损害,LCAT持续低下是肝病患者预后不良的表现。
在分析LCAT临床意义时,应注意到LCAT活力可被胆固醇水解酶、异常脂蛋白、胆汁酸所抑制,而肝病患者血清胆汁酸盐浓度升高,酒精性肝病患者血清中所出现的一种异常脂蛋白等,均可有抑制LCAT活力的可能,须结合临床及其他指标综合分析。
(七)血清谷胱甘肽-S-芳香基移换酶
正常值:肝细胞受损害时,血清谷胱甘肽-S-芳香基移换酶(GST)活力增高;急性肝炎患者GST明显升高;慢性肝炎患者则稍上升,且持续时间较长;肝硬变、胆石症和胆管炎患者大体正常。肝炎恢复期患者,GST活力迅速恢复正常,故测定血清GST是了解肝细胞损害的有力指标,同时还有助于判断肝病患者的预后,明显持续升高者往往预后不良。
(八)血清醛缩酶
醛缩酶(ALD)广泛分布于人体细胞组织中,尤以心脏和肝脏内最多,属于裂解酶。
1.正常值 正常成人的ALD总活力为83~450nmol·s-1/L,新生儿为成人的4倍。
2.临床意义 ALD广泛分布于组织中,所以很多疾病患者该酶活力增高。测定ALD主要用于诊断肌肉的和肝脏的疾病。在诊断肝病时,ALD的临床意义相当于AST及ALT。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ALD活力可比正常人高出5~20倍,与ALT活力呈平行变化。在慢性肝炎、肝硬变、阻塞性黄疸患者,它只有轻度增高。临床治疗肝病使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时,可促使ALD活力明显增高,故在分析ALD活性升高时,要注意排除其它因素的干扰。
ALD同工酶具有组织特异性,测ALD同工酶有助于判断病变部位和程度。肝炎和肝硬变患者血清ALD以ALDB为主,其FDP/F-1-P比值正常或降低(正常A型FDP/F-I-P=52,B型FDF/F-1-P=1,C型FDP/F-1-P=8),而肝癌患者血清以ALDA为主,FDP/F-1-P比值明显增高。但原发性肝癌与转移性肝癌患者的ALD改变是相同的,ALD同工酶亦不能将两者区分。
(九)血清核酸酶
核酸酶(nuclease)的主要作用是分解核酸,在生物体内具有极重要的生物学意义。该酶不具备对器官的特异性,但主要集中于肝、胆、胰等器官,其中DNA酶Ⅰ和碱性RNA酶主要分布于胰腺,酸性RNA酶分布于肝,DNA酶Ⅱ无明显器官分布特异性。
1.正常值 测定核酸酶分全血清法和稀释血清法两种,其测定正常值不同,见表4。
表4 核酸酶活力正常值(nmol·s-1/L)
2.临床意义 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多数DNA酶Ⅰ升高,6~10d达高峰(2~5倍),10d后缓慢下降,26~30d正常;DNA酶Ⅱ在患病初上升,16~20d达高峰,此后迅速降至正常:碱性RNA酶在起病后5d内仍正常,6~10d逐步升高达高峰,以后维持较高活性达数天之久;酸性RNA酶活力在整个病程甚至恢复期均升高,一般高于正常值3~4倍。
胆总管结石引起的黄疸于手术解除胆管高压后,所有核酸酶均恢复正常,而癌性阻塞性黄疸于手术恢复胆流后,DNA酶Ⅱ仍持久明显升高。由此可见,对各种不同的黄疸,测定核酸酶有一定诊断意义及预后意义。DNA酶Ⅰ和碱性RNA酶明显升高提示有原发性或继发性肝损害存在,酸性RNA酶及DNA酶Ⅱ的变化反映肝实质损害程度。黄疸患者DNA酶Ⅱ极高,应考虑癌肿引起的可能。
(十)血清组氨酸酶
组氨酸酶(histidase)能催化L-组氨酸去氨基变为咪唑丙烯或龙尿素酸酶。该酶在肝脏中最丰富,其他脏器则含量极微。
1.正常值 正常人血清组氨酸酶活性为0~166.7nmol·s-1/L(分光光度计法)。
2.临床意义 肝脏受损害时,肝组织内组氨酸酶活性降低,而血清中该酶活性升高。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88.4%该酶活性升高,可达4284.2~6284.6nmol·s-1/L。心肌梗塞等其他内科病时患者的组氨酸酶活性均正常,说明组氨酸酶能较特异地反映肝实质损害。
(十一)血清精氨酸琥珀酸裂解酶
精氨酸琥珀酸裂解酶(ASAL)在肝内含量最丰富,其次是肾,而心、肺、脾、肠等组织中含量甚微,在肌肉内无活性反应。该酶是尿素合成鸟氨酸循环中的重要酶。
1.正常值 正常人的血清ASAL活性为0~83.4nmol·s-1/L。
2.临床意义 肝细胞受损害时,ASAL由肝细胞释入血液中,酶活性升高。急性肝炎患者此酶明显升高,达正常值的30~90倍;慢性肝炎、肝癌、胆系疾病患者此酶也常升高,但呈轻度或中度升高。血清ASAL活性测定,被认为较转氨酶测定更具有灵敏性和特异性,经肝活检对照研究发现,ASAL的变化与肝实质损害有较大的一致性。此外,ASAL活性对鉴别肝内、肝外的梗阻有诊断价值,如果γ-GT、AST、ALT、AKP升高明显,而ASAL正常,有利于对肝外梗阻的诊断;若γ-GT、ALT、AST、AKP中度升高而ASAL升高明显,则有利于对肝内胆汁淤积的诊断。
(十二)血清异柠檬酸脱氢酶
异柠檬酸脱氢酶(ICD)能催化异柠檬酸氧化脱羧生成α-酮戊二酸,是三羧酸循环中的重要酶类。人体存在两种ICD,临床测定的是递氢辅酶Ⅱ的ICD。此酶在肝脏含量较多,血清内酶活力很低,血小板和红细胞中含ICD比血清内多百倍,故溶血标本不宜使用。
1.正常值 正常人血清ICD活性为1.8±0.9μmol·s-1/L。
2.临床意义 ICD对肝病诊断的价值与ALT相似。急性肝炎患者的ICD可明显增高,可达正常值的4~40倍,黄疸出现后3~4周恢复正常,高峰出现较ALT为早,但阳性率稍低于ALT。肝细胞癌、肝转移癌、肝硬变、严重心力衰竭伴肝瘀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ICD活性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临床测定ICD较之ALT为优的是:①无并发症的肝外胆道梗阻性黄疸患者ICD正常,而肝内胆汁淤积性肝炎患者则增高,故对黄疸的鉴别诊断较ALT为优;②心肌梗塞和肝外疾患者ICD常不增高,较ALT特异。
(十三)血清山梨醇脱氢酶
山梨醇在肝内经山梨醇脱氢酶(SDH)催化转为葡萄糖。SDH主要存在于肝内,其次为前列腺和肾脏。健康成人血清中的SDH活力很低。
1.正常值 正常人的SDH活性<0.1μmol·s-1/L。
2.临床意义 急性肝炎患者血清SDH常明显增高,慢性肝炎、肝硬变患者亦升高,胆道阻塞不伴肝细胞损害者则SDH不增高。该酶对诊断肝病较转氨酶特异性高,但灵敏度较低。肾脏、前列腺虽含有SDH,但这些器官患病时,血清SDH不增高。心肌梗塞患者亦正常。故认为SDH对肝病的诊断有较好特异性。
(十四)血清黄嘌呤氧化酶
人体的黄嘌呤氧化酶(XO)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肝脏是血清的XO的唯一来源。
1.正常值 正常人血清中XO活力很低,一般为8.3mol·s-1/L。
2.临床意义 急性肝损害者血清XO活力显着增强,黄疸出现后XO阳性率几乎达100%,第10天达高峰。肝内或肝外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患者XO活力几乎都正常或仅轻度升高,故认为血清XO活性测定,对急性肝损害的诊断要比对转氨酶及乳酸脱氢酶更为敏感,具有特异性,对黄疸亦有鉴别意义。
二、主要用于诊断胆道疾病的酶类
(一)血清磷酸酶
1.正常值 正常健康人血清磷酸酶ALP(或AKP)活性因测定方法不同而各异:Bodansky氏法为25~66.9nmol·s-1/L;Kiγ-Armstrong氏法为50~216.7nmol·s-1/L。
2.临床意义 测定血清ALP活性主要用于:①鉴别肝细胞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一般阻塞性黄疸患者ALP升高,常超过30金-阿氏单位,且肝外阻塞者又高于肝内阻塞者。而肝细胞性黄疸患者ALP升高,但常在30金-阿氏单位以下。血清ALP持续低值,则阻塞性黄疸的可能性小。②协助诊断肝内浸润性或占位性病变,肝癌患者ALP升高,较转移性肝癌患者ALP升高百分率高于原发性肝癌患者。在无黄疸患者,如发现血清ALP异常升高,应警惕有肝内浸润性或占位性病变,尤其是有肝癌的可能性,在肝外癌肿患者,如发现血清中ALP升高,可能已有肝内转移。③诊断无黄疸性胆系疾病,在不全性胆道梗阻、胆囊炎和胆石症患者,血清ALP常升高,可作为胆管疾患持续存在的重要线索。④协助判断肝病患者预后,有严重而弥漫的肝损害者,血清ALP活性反而下降。因此,在肝病患者中,如血清胆红素逐渐升高而ALP不断降低,则提示肝细胞损害严重;反之,则表示肝细胞有再生现象。
ALP同工酶,用琼脂电泳分出六条带,即ALP1~6,正常人仅见弱的ALP2和ALP3;ALP1、ALP6只在某种疾病时才出现于血清中,肝外阻塞性黄疸、转移性肝癌、肝脓肿、肝郁血和胆总管结石患者,ALP1检出率很高,并常伴有ALP2增高。肝内胆汁淤积、急性肝炎、原发性肝癌患者则显示ALP2增高,但大多数患者不出现ALP1。因此,在ALP2增多的同时是否出现ALP1,可作为肝外阻塞性黄疸和肝内胆汁淤积之间,以及转移性肝癌和原发性肝癌之间的鉴别依据。ALP3来源于成骨细胞,ALP4在妊娠血清中呈有规律增加,特别是在最后3个月,ALP4增高较快,呈指数关系,血清ALP5来自小肠,故称小肠型ALP,在O型血或B型血的分泌型人群中,ALP5检出率高。ALP6出现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此时ALP2减少。
某些癌症患者血清中出现胎盘型ALP,如Regan同工酶和Nagao同工酶。此外,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还发现一种异型ALP,它不同于Regan和Naguo同工酶,也与AFP无关,为原发性肝癌患者所特有,且可见于AFP阳性患者,故不失为诊断原发性肝癌的良好指标。
在测定血清ALP的同时检测γ-GT、LAP和5′-NT,后三种酶在骨病患者不升高,仅在肝胆疾病患者和妊娠者升高。有报道,如果γ-GT/ALP>2.5,则ALP可能来源于骨和胎盘;此时再测定LAP/ALP比值,如果<5.0,则提示ALP来源于骨,>5.0者可能来源于胎盘。
(二)血清亮氨酸氨基肽酶
1.正常值 正常健康人血清亮氨酸氨基肽酶(LAP)活性为250~833.5nmol·s-1/L。
2.临床意义 LAP虽在人体内分布广泛,但只有肝、胆、胰疾病患者的血清LAP才明显增高。肝外胆管阻塞、肝内胆汁淤积、肝癌患者或其他肝内占位性病变者以及肝实质细胞受损害者,血清IAP活力均增高,但以前三者增高最显着。血清LAP的临床意义与ALP基本相同,主要用于诊断胆管阻塞和肝内占位性病变,所不同的是LAP在骨骼疾病患者不增高,而ALT则相反。反映肝实质受损害,LAP不及ALT,如同时测定LAP、ALP和ALT,对于鉴别黄疸比单项测定更有价值。
LAP同工酶临床意义尚不明确,肝、胆、胰疾病患者可出现LAP同工酶活性带。
(三)血清5′-核苷酸酶
1.正常值 肝胆人血清5-核苷酸酶(5N)活性为33.3~250nmol·s-1/L。
2.临床意义 肝胆疾病患者的血清5′N活力升高,但骨病患者不升高,故对肝胆疾病的诊断价值比ALP大。正常妊娠者的5′N活力亦升高,对此应予以鉴别。此外,肝癌患者有87.6%5′N升高,而肝硬变患者仅有23.8%升高,对鉴别两者有临床意义。
(四)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
1.正常值 正常人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γ-GT)主要来自肝脏,其酶活性为0~0.056nmol·s-1/L(重氮试剂法),0~1.39nmol·s-1/L(对硝基苯胺法)。
2.临床意义 血清γ-GT测定的临床意义与ALP大体一致,但由于γ-GT在人体内分布广,且易受药物诱导,以致其特异性不如ALP。现认为,测定γ-GT的主要价值在于:①判断血清中升高的ALP来自肝抑或骨,γ-GT在骨病患者正常。②在急性肝炎患者,γ-GT恢复至正常较转氨酶迟,如γ-GT持续升高,提示转为慢性肝病。③慢性肝病患者,尤其是肝硬变患者,γ-GT持续升高,则提示预后不良。④对肝外癌肿患者,动态观察γ-GT活性有助于发现肝转移,如γ-GT持续正常,几乎可除外肝转移。⑤酒精中毒者γ-GT明显升高,故有助于诊断酒清性肝病。⑥实验性肝癌的癌前期细胞团中,γ-GT为正常肝组织的40倍,应用组化法检测肝组织中γ-GT有助于对肝癌的早期诊断。
血清γ-GT同工酶可采用琼脂、琼脂糖、淀粉胶、聚丙烯酰胺凝胶和醋纤膜电泳进行分离,再用密度计测定活性带的光密度,即可计算各自所占的百分率。醋纤膜电泳分离出四条带,即γ-GT1、γ-GT2、γ-GT3、γ-GT4,正常人以γ-GT3为主,各同工酶活力大小依次为γ-GT3>γ-GT2>γ-GT1,肝胆病患者的血清γ-GT活性升高,若病变局限于肝实质细胞,则以γ-GT1升高为主;若为肝外胆道疾病,则以γ-GT2为主,也可见到γ-GT4,且同工酶活力大小依次为γ-GT2>γ-GT1>γ-GT3;因而提示酶活力分析有助于鉴别肝外的与肝实质的细胞病变。
三、主要用于诊断肝纤维化的酶类
(一)血清单胺氧化酶
1.正常值 正常人血清单胺氧化酶(MAO)活力为3.3~3.9μmol·s-1/L(以苄胺-偶氮萘酚为基质)。
2.临床意义 临床测定MAO主要用于诊断肝硬变,肝硬变患者血清MAO升高。在急慢性肝炎患者,大多数MAO正常,暴发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患者,MAO可升高。此外,MAO的增高还见于一些肝外疾病患者,因此MAO特异性不高,临床应用于肝硬变的早期诊断尚不理想。
我国的肝硬变患者,以肝炎后肝硬变为常见,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肝坏死。为区别MAO的来源,可借助于同工酶的检测。电泳时泳向阴极的二条带来自结缔组织,为肝硬变的标志。
(二)血清脯氨酰羟化酶
脯氨酰羟化酶(PH)是一种混合功能氧化酶,在胶原合成过程中的细胞内阶段,使α-酮戊二酸转化为琥珀酸的同时,将前胶原α-肽链上的脯氨酰转化为羟脯氨酰,羟化后的前胶原才能形成稳定的螺旋型结构。
有报道,采用氘释放法检测肝病患者肝组织内的PH,其中肝活检阴性者的PH活性为463±155cpm/mg,脂肪肝和病毒性肝炎患者的PH活性轻度升高(<1000cpm/mg),而酒精性肝炎、肝硬变和CAH患者的PH活性明显升高(>1000cpm/mg)。肝内PH水平增高表示广泛肝纤维化。但用此法检测血清,无PH活性。故有学者认为测定血清中免疫活性PH更恰当,酶标免疫测定法检测血清PH,结果显示正常人为45.1士12.6g/L,CAH、肝硬变和酒精性肝病患者的PH水平明显升高;而急性肝炎和非特异反应性肝患者升高不明显。在慢性活动性肝炎和非活动性肝炎患者中,该酶浓度与肝纤维化程度平行。故认为临床应用此酶法可估计肝纤维化程度。
(三)N-乙酰β-葡萄糖醛酸苷酶
1.正常值 正常人N-乙酰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NAG)活性为497.2±97.5U/L。
2.临床意义 肝病患者血清β-NAG升高,以CAH和肝硬变患者最明显,且肝病血清β-NAG活力增高与血清肽结合羟脯氨酸(P-HYP)含量改变相一致。故认为β-NAG增加可反映肝炎后肝硬变和CAH患者体内胶原合成增加。临床观察到,β-NAG可作为结节性肝硬变与非结节性肝硬变的鉴别指标,两组患者β-NAG都升高,但前者明显高于后者,且两组的β-NAG值无重叠。该酶水平高低还可反映肝纤维化程度,而临床常用的肝功能指标则不能区别两组病例。
肝组织和血清中的β-NAG可分为两种同工酶,即A和B;有时还可在A和B之间出现弱带。肝纤维化患者的β-NAGA百分率增高与肝纤维化程度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