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番
书籍:辞海:1999年缩印本(音序)3
更新时间:2019-03-08 19:58:41
出处:按学科分类—语言、文字 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1999年缩印本(音序)3》第1907页(362字)
俗称“十番锣鼓”。
民间器乐的一种。由若干曲牌与锣鼓段连缀而成的套曲。流行于福建、江苏、浙江等地。起于明末。
叶梦珠《阅世编·纪闻》:“吴中……有十不闲,俗讹称十番,又曰十样锦;其器仅九:鼓、笛、木鱼、板、拨钹、小铙、大铙、大锣、铛锣;人各执一色,惟木鱼、板以一人兼司二色。……音节皆应北词,无肉声。
……且有金、革、木,而无丝竹。……万历末,与弦索同盛于江南;至崇祯末,吴阊诸少年又创新十番,其器为笙、管、弦。
”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一:“十番鼓……只用笛、管、箫、弦(指‘三弦’)、提琴、云锣、汤锣、木鱼、檀板、大鼓十种。……番者更番之谓。后增星、钹,器辄不止十种。若夹用锣、铙之属,则为粗细十番。
”据二书所述,可知十番原以敲击乐为主,而锣鼓与丝竹合奏较晚出。近世按十番所用曲牌和打击乐器不同,将十番鼓与十番锣鼓作为两个乐种。
上一篇:十分
下一篇:辞海:1999年缩印本(音序)3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