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效应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消费经济学大辞典》第80页(1348字)

或称外部性(Externalities),经济单位(包括自然人和法人)的经济活动或行为对他人造成的影响没有计入市场交易的相关成本与价格之中的现象。

按经济性质,外部效应包括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ies)和外部不经济(External Diseconomies),两者又分别称为正外部性(Positive Externalities)和负外部性(Negative Externalities)。按经济内容,外部效应可以划分为消费的外部性(Externalities of Consumption)和生产的外部性(Externalities of Production)。

正外部性是指某个经济行为主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又无须花费代价。消费的正外部性的例子是消费者在自己的住宅周围养花种树、净化环境会使他的邻居和路人受益,并且邻居的房产也会增值,但他的邻居或路人并不会为此向他作出任何支付。

生产的正外部性的例子如:果园主会使养蜂人受益,在果树授粉期养蜂人同样使果园主受益,而他们都无须向对方支付费用。负外部性是指某个经济行为主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损害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

消费者在公共场所抽烟、倒垃圾会影响他人健康和效用,但他并不会因此向受害者支付任何形式的赔偿费,这是消费存在负外部性的例子。生产的负外部性的例子通常是工厂排放的污染物损害了其他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但是该工厂并没有给受害者应有的补偿。

在不存在相对福利现象(或攀比现象)的情况下,外部性与产权的界定相关。工厂排污之所以有外部性,就在于人们有不受污染的权利,这是外部性能够存在的社会条件。

维护产权的费用高于相应得到的收益,是外部性存在的经济条件。

外部性的存在,是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是因为外部性使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不一致而导致的资源配置不能使社会达到帕累托效率。某种活动在市场机制中反映的成本与收益,是该活动的私人成本和私人收益。私人成本和私人收益经过调整,将外部性造成的损失和收益考虑进去,就得到该项活动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

一般地,当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时,负的外部性就会产生,并且其消费量和生产量会大于考虑到社会成本时的相应数量;当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时,正的外部性就会发生,并且其消费量和生产量会小于考虑到社会收益时的相应数量。

解决外部性问题有两种主要方法:(1)设计一种税收和补贴的结构来内部化(Internalized)外部性,确保生产或消费的全部成本或收益都反映到价格机制中。这样,即使一个工厂产生了污染,只要它补偿了社会遭受的污染损害,他就可以继续生产。

(2)禁止产生负外部性的活动,鼓励或强制提供产生正外部性的活动。但通常这样不如上述的最优税收或补贴更有效率,因为被禁止的活动,尽管有负外部效应,但给人们带来的利益可能会大于禁止这种活动给社会带来的利益。

此外还有一种通过合并产权来解决外部性的方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