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配置理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消费经济学大辞典》第96页(1574字)
一种研究人们对工作时间和非工作时间的分配及其效率的经济理论。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类用于工作的时间持续下降,而非工作时间则越来越长,并且变得更加重要。但大多数经济学家只重视工作时间,对非工作时间的分配与效率没有进行系统的分析。美国经济学家贝克尔(G.Becker)在《时间配置理论》(1965年)一文中将工作时间与非工作时间置于统一的框架下进行研究,填补了这一空白。
在此基础上,贝克尔重新构造了家庭理论,对生育和婚姻等问题展开了经济分析,形成了新家庭经济学。
与传统理论不同,贝克尔将家庭不仅看作是效用最大化单位,而且还是生产单位。家庭综合运用时间及市场产品,生产出更为基本的产品,这些产品能够直接纳入家庭效用函数。这样,家庭作为生产单位产出的每单位产品的价格就是单位产品使用的投入品价格与使用的时间价格之和,即等于直接价格与间接价格之和。
报酬的纯增加会增加工作时间,收入的纯增加会减少工作时间,这是传统的劳动-闲暇分析的结论。
这一结论依赖的假设是:闲暇商品的成本完全由放弃的报酬构成,而其他商品的成本则由产品构成。贝克尔运用上述分析框架进一步考察了这一问题,他将所有的消费活动都看成既使用产品又使用时间,故传统分析只是贝克尔分析的特例。
贝克尔证明,在时间密集与报酬密集负相关的情况下,会出现报酬的纯增加将产生转向时间密集型商品因而偏离工作的替代。这是传统分析无法得到的结论。
传统的劳动-闲暇分析还得出一个结论:收入税的增加至少将导致偏离工作而转向闲暇的替代效应。贝克尔的分析没有通过转向闲暇的替代,而是借助转向时间密集型消费得出了同一结论。
他还进一步指出,如果收入税增加的同时,对用于时间密集型商品适当课税,那么全部相对价格就不会改变,因而不会出现偏离工作的替代。
贝克尔还对时间的生产力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一方面,生产力的提高所带来的报酬上的增加既会引起收入效应,又会产生替代效应。工作时间的持续下降似乎可以证明收入效应足以超过替代效应。另一方面,资本与技术的实际增长也改进了消费时间的生产力,从而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格,消费时间的生产力进步需要带来的更多的实际收入将会造成工作时间的增加,此时替代效应超过了收入效应。在工作时间的生产力和消费时间的生产力都增加时,工作时间的下降仅仅表明,联合的收入效应超过了联合的替代效应。
贝克尔还分析了时间与产品之间的替代关系。
如果将家庭生产中使用的时间与产品存在固定比例假设改为可变比例假设,新的家庭生产的均衡条件就变为:家庭通过使产品的边际商品与时间的边际商品之比等于产品的边际成本与时间的边际价值之比。因此,报酬的增加不仅会产生偏离报酬密集型产品的替代,而且会在商品的生产过程中引起偏离时间而转向产品的替代。贝克尔运用这个分析框架解释了美国民众对物质产品的极度挥霍与对非物质产品(时间)的极度吝惜所形成的鲜明对照。
这是因为,相对于产品的价格来说,时间的市场价值高于世界其他地方时间的价值,即对时间的吝惜与对产品的挥霍并不矛盾,这在一定程度上不过反映了相对价值上的差异罢了。
在《时间与产品的时期配置》一文中,贝克尔把以上分析框架推广到跨时期决策,并证明,假定人的一生要经历若干时期,每个时期消费的商品数量取决于如下原则:每一时期相对于产品的消费时间的边际产品等于同一时期的工资率,而与利率无关。换言之,当实际工资率相对较高时,消费时间的边际产品相对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