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勒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江西人民出版社《西方军事学名著提要》第196页(11491字)
富勒(J.F.C.Fuller,1878~1966),英国着名的军事理论家,出生在英国的奇切斯特。少年时,他富于幻想,对自然科学有浓厚的兴趣。中学毕业后,进入英国着名的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学习,毕业后入伍。先后参加过英布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担任过坦克军参谋长、坎伯利参谋学院主任教官、英帝国总参谋长军事助理、旅长等职。富勒一生着述颇多,主要有《战争革命》《战争科学基础》《西洋世界军事史》等,而《装甲战》是其机械化战争理论的代表作之一。《装甲战》是西方较早论述机械化部队作战的理论着作,原名《野战条令(三)讲义》,目前这个书名是出版者在出版时加的。该书最早于1932年在英国出版,1943年美国再版此书时,富勒根据当时正在进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作战经验,对原书的一些内容以注释的方式做了补充说明。全书共15讲,分13章,另有1个前言和序言、4个附录。第一章至十三章的标题分别是:第一章,武装部队、部队指挥与军事原则;第二章,战斗部队及其特点和武器装备;第三章,参战的战略准备;第四章,作战;第五章,情报;第六章,防护;第七章,进攻;第八章,防御;第九章,夜间战斗;第十章,不发达国家和半开化国家中的战争;第十一章,海运、陆运和空运;第十二章,命令、指示、报告和电函;第十三章,内部通信联络。4个附录分别是:突破的理论;坦克在峡谷地的进攻战术;丛林地和森林地战斗;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对付塞西亚人的战术。全书10万字。
《装甲战》是富勒在整个二三十年代倾注全部心血研究思考所得到的最重要的成果,是为了批判英、法、美等国军界内部普遍墨守阵地战的传统观念而写的。富勒在序言中写道:“我们生活在军事转折的时代……除非我们已预见到未来战争的可能情况,否则我们即使充分了解现实作战情况,也会对未来作战处于思想准备严重不足的状态。”该书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价值。但是,《装甲战》在1932年首次出版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被束之高阁。只是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展,富勒的装甲战理论在实战中得到检验,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价值才逐步为人们所了解和认识。在德国,古德里安、隆美尔等名将将《装甲战》视为战争“圣经”,按照它的原则指导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西线战役。在苏联,铁木辛哥元帅称只有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和杜黑的《制空权》能与《装甲战》媲美,命令将它作为苏联军官的“日常读物”。而以往对装甲战理论漠视的英、美等国军方,也对《装甲战》一书提出的原则备加推崇。
第一章 武装部队、部队指挥与军事原则
第一章概要分析了汽车、坦克、飞机、毒气等现代武器的出现对战争性质、武装部队的编制体制、后勤、战略、战术、组织编制、指挥、计划、军事原则等的影响。主要观点是:
一、工业是机械化的基础,是战争的决定性因素,将来只有工业国家才能成功地进行有组织的战争,拥有装甲装备多的国家比装甲装备少的国家会有更强的实力,缺乏工业、制造能力和机动车辆的国家将无力抗击外国的入侵。
二、军队的机械化使战争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技术革命必然引发军事革命,使战争的性质发生根本性转变。蒸汽动力的采用,明显扩大了军队的规模,增大了武器的射程和破坏力,增强了军队后勤补给和战略机动能力。而内燃机的出现,则使各国军队面临陆战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内燃机的出现,使飞机、摩托化车辆等新型武器的发明和大规模运用成为可能,从而大大增强了军队的后勤补给能力,提高了军队的运动速度,增强了部队的防护能力。所有这些,又对军队的战略、战术、组织编制、指挥体制产生深刻影响,使战争的性质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富勒特别指出:“毫无疑问,今天在后勤、战略、战术、组织编制、指挥和纪律等方面,我们面临一次急剧的发展或变化,这次发展形成了一次革命,从而使我们现用的战争艺术变成陈旧的东西。除非我们认识到这种陈旧的战争艺术带来的不良后果,不然我们在下次战争中使用它,可能比全面否定它的军事价值会遭到更大的危险。”
三、引起战略战术的变化。首先,把铁路铺设到战场,使后勤运输的范围显着增大,不仅扩大了炮战的规模,而且使野战工事更加坚固。其次,增大了侦察的距离,而飞机的出现开辟了侦察的新领域。三是飞机、坦克的出现,改变了攻防战术。如装甲的防护能力对进攻战术带来影响;飞机的出现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炮兵的战术,而且由于它能超越敌方地面部队,攻击敌人后方的军用、民用目标,这将为战争艺术开辟一个新领域。而随着飞机威力的增大,即使不会使陆军和海军失去作用,“也肯定会改变陆军和海军的作用”。
四、军事组织的改变。军事组织直接受社会状况的影响,随着主要产业由农业转向机器工业,军事组织形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首先,军队将改变长期以来从农业人口征召强壮可靠士兵的做法,今后平时直接接触机器的人——特别是直接接触汽车、卡车、公共汽车、拖拉机和民用飞机等可用于战争的机动工具的人,将成为军队征募兵员的主要对象。其次,由于组建机械化部队费用大,其规模将受到限制,因此将使国家现有军事力量发生很大的变化,“在下一次战争中,一个国家在战场上很可能至多投入几千辆坦克”。第三,为适应战争速度加快的需要,在平时保持足够的机械化部队,应组建受严格训练的职业军队,取代由短期服役的应征兵组成的部队。
五、改变了军队的指挥。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部队编制的缩小,部队将出现更加完整的师,这种师既有第一等执行战斗任务的士兵,又有第二等执行占领任务的士兵,因此设立固定的指挥系统的做法已经无法适应战争的需要,对不同类型的士兵应实施不同的指挥。对执行战斗任务的士兵,需由一名具有果断行事的将军和一个小型作战参谋机构指挥,将军必须亲临战场指挥作战,而不是置身于战场之外。对执行占领任务的士兵,基本上仍需一名行政领导者和一个组织严密的行政参谋机构进行控制。
由于军队的摩托化和机械化改变了组织战斗的程序及思想方法,游击战这种初级的作战形式可能再次被广泛采用。进行这种作战需要有高度的积极主动性,这就要求组织严密的部队指挥官必须具备这种重要的素质。指挥官的作战计划必须简明扼要,并具有灵活性。计划应留有充分的余地,使下属指挥官能机动行事。不仅要把作战的总企图传达给所有人员,而且要有预备方案。总的原则是:最初计划主要是简明扼要地说明总的作战企图,并据此制订兵力部署方案。然后将总的作战企图与敌人可能采取的作战行动进行比较——这样,当敌人运动时,就可将己方确定采取的兵力部署方案通知所有部队,按此方案行动。在开进、进攻、追击或后退时必须不停顿地运动,避免丧失时间。总之,在作战中充分利用时间将成为作战计划的核心。作战计划的核心是在不失去控制的情况下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并以各种作战方案为基础实施指挥……作战计划的执行必须遵循机动行事和履行职责相结合的原则,而不是以单纯按命令行事为准则——单纯按命令行事适用于运动速度慢的步兵和炮兵部队。
六、重申了原有军事原则的适用性。尽管由于军事组织方式与军队指挥等方面发生了变革,但它并没有改变一些基本的军事原则,节约兵力、集中、突然性、安全、进攻、机动和协调等原则仍是适用的。富勒解释说:“摩托化和机械化只是改变了战争的条件,即改变了将军使用的工具,而不是他的军事原则。”在谈到如何运用军事原则时,富勒指出:应善于根据形势的变化,灵活地运用上述原则。在机械化时代,主要要针对机动力、防护力加强等变化而灵活运用。如果所面临的是敌非机械化部队,而地形适合于机械化部队运动,那么各条军事原则都能被己方机械化部队利用。由于机动和防护能保障集中使用兵力,达成突然性和实施进攻作战,从而能以更快的速度夺取目标。由于敌人进攻力量弱,己方部队就更易节约兵力和协调一致,顺利完成作战任务。当双方只有部分机械化部队时,起主要作用的原则是节约兵力,军事原则的运用取决于如何根据不同的形势正确地部署兵力。非机械化部队应占领已被突破和包围的敌地区,以避免受敌机械化部队的攻击;而机械化部队应在障碍少的地区实施远距离机动,但仍应与非机械化部队协同作战,非机械化部队应被看做是机械化部队向前推进所依托的基地。机械化部队应集中兵力兵器攻击敌人翼侧或后方,力求达成突然性。当双方都是机械化部队时,突然性、机动和集中兵力兵器攻击目标等原则起主要作用,进而运用安全、协调进攻力量等原则,以取得节约兵力的效果。其中,夺取制空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二章 战斗部队及其特点和武器装备
第二章阐述了在不同情况下如何发挥步兵和坦克的作用。富勒指出:当地形不利于坦克运动,或运动有困难时,使用步兵比较合适,但步兵应力避与坦克作战;在易受敌坦克攻击的地方,步兵几乎不起作用,反而是一种累赘。因此,在坦克能自由运动的地区作战时,必须完全摆脱原来使用的战术,步兵和机枪的地位将被坦克和反坦克武器所代替。然后,富勒进一步论述了步兵、骑兵、炮兵、装甲部队、工程兵、飞机、烟幕、毒剂等问题。
步兵的作用将受到限制,但它在山地和丛林作战中仍作用突出,因此需要有受过良好训练的步兵或轻骑兵。步兵主要可分为三类:轻步兵,主要在不适于坦克运动的地区作战;通常的步兵,其训练和装备主要适用于占领被攻破的地区;摩托化步兵,其训练适用于游击战斗。
骑兵将会逐步消亡,自然淘汰,它的任务将由摩托化步兵所取代。摩托化步兵应分为摩托化游击部队和摩托化骑兵。摩托化游击部队是一种组织简单的非正规部队;摩托化骑兵部队是受严格训练的侦察部队,主要执行远距离侦察任务,并组成摩托化游击部队的核心。
炮兵的作用仍很明显,但由于坦克等武器的出现,火炮的口径将增大。
装甲部队将由侦察坦克、火炮坦克和战斗坦克三种坦克组成,完成发现目标、防护和击中目标的任务。关于侦察坦克,一般不用于近距离侦察,而主要用于远距离侦察,因此应设计一种体积小、速度快、不易遭受攻击的轻型坦克。火炮坦克,可分为远距离和近距离作战两种,并装有远距离和近距离的战斗武器,如具有发射6磅或20磅重炮弹的火炮或其他与此威力相类似的火炮。战斗坦克,应包括中型坦克和类似侦察坦克的追击坦克。战斗坦克比轻型坦克更重要,因为战斗坦克装甲厚,超越能力强,更有利于提高士气。如果说装备一挺机枪的轻型坦克对士气有很大影响的话,那么,一辆重16吨、时速20英里、装备一门发射3磅重炮弹的火炮和4挺机枪的坦克具有压服敌人的作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就已充分认识到坦克能使敌方部队产生恐慌心理。随着军队的日益机械化,还将出现一些特种用途的坦克。如渡河坦克、突击坦克、补给坦克、架桥坦克、施放毒气坦克、布雷坦克和扫雪坦克等。
坦克军团将由两个联队组成:一个是反坦克联队,一个是坦克联队。坦克联队将包括侦察坦克、搜索坦克、火炮坦克、攻击坦克和战斗坦克,其战斗队形有点类似海上作战舰队。坦克联队可从驻守的防御地区出发向敌坦克部队攻击,当遭到敌强攻或被击败时,可撤到防御地区。反坦克联队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装备有反坦克火炮的反坦克炮兵;一类是工程兵,执行布设地雷、设置反坦克陷阱和障碍物等任务。在行军队形中,反坦克联队将尾随坦克联队,并掩护坦克联队。在驻守时,坦克联队将立即展开,建立防御地区,配置火炮、反坦克机枪,设置雷场和构筑各种工事,以便为勤务部队、坦克军团附属部队和坦克本身提供防护地区。
工程兵分为两部分,即野战工程兵和机械工程兵,主要承担支援或限制坦克机动的任务。
飞机具有立体运动的能力,一旦无线电控制更加完善,整个陆战、海战样式必然发生变化。但是,地面机械化与空中摩托化是密切相关的,坦克与飞机是相辅相成的,在今后一个长时间内,作战一方得不到另一方配合,其安全就得不到保障。在未来战场上,坦克与飞机的协同将比步兵与坦克的协同更重要。
第三章 参战的战略准备
第三章分析了参战的战略准备。富勒认为,机械化战争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部队的机动能力大大加强。因此,在进行战争准备时,首先应充分考虑交通情况,不仅要考虑道路和铁路,而且还要考虑广阔的空地。如果国家的交通形成广泛的战略道路网,那么对它的进攻显然就比较困难。其次,随着部队越野机动能力的提高,军队的灵活性进一步加强,易于迂回敌部队翼侧,切断后勤补给线,因此增加防护能力和机动能力显得十分重要。第三,富勒在具体谈到英国的战略准备时,就英国应建立一支怎样的军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富勒指出:由于英国不会在平时保持一支大规模的部队,因此要努力建立一支小而强有力的职业化部队。这支部队应该具备快速机动能力,因为在战略上,时间与空间是相对的,快速的机动能力可以节省时间来换取空间。第四,实施战略侦察。
第四章 作战
第四章重点论述了作战的目的和计划等问题。关于作战目的,富勒认为,战略的目的是用武力来维护一种政治主张,它不在于摧毁物质力量,而是在精神上压倒敌人。认为作战的最终目标在于歼灭敌人是一种有害的观点,它否定了战争的真正目的——建立更加美好的和平生活。要实现战争的真正目的,就必须终止使用破坏性手段。就是说,战争必须逐步地由武力争斗发展到智谋与士气斗争的阶段,指挥艺术必须代替暴力,用瓦解士气或精神上的打击,代替武力争斗或肉体的攻击。为此,部队必须高度机动化、小型化,部队的机械化、摩托化将改变部队的组织编制,有利于指挥员发挥指挥才能。
关于作战计划,富勒提出:将来作战的速度会比现在快4至9倍,因此将来制订计划、修改计划、下达命令和指令的时间将由现在的1小时下降到12分钟至6分钟。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思想来制订计划,而必须用灵活机动的思想来制定计划,计划必须包括若干个预备方案。影响作战计划的因素除敌人的行动外,还有地形、风和阳光等。
第五章 情报
第五章翔实地分析了情报问题。富勒认为,情报是战斗的基础,情报工作随着参战部队的特点、武器装备、机动和防护的手段等因素而变化。由于机械化部队越野能力强,运动速度快,能在较宽的正面和更大的纵深实施机动,能在夜色掩护下迅速改变其位置,使情报的收集相对比较困难。为此,富勒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情报收集的原则:在收集情报时,一是必须了解山坡、地面、河岸、丛林地等地形条件,应了解哪些地区便于坦克机动,哪些地区不利于坦克机动,哪些地区坦克完全不能机动。二是应及时报告敌人运动的情报,以便能充分利用这种情报,这是随着机动力的增强、情报的有效期缩短所决定的。三是要区分情报,要特别重视否定性情报。
关于情报的收集问题,富勒认为,在机械化作战时代,从战俘和缴获的文件获取情报的军事价值已大大降低,情报应主要来源于自己的侦察。在机械化战争条件下,侦察的手段增多,侦察的范围扩大,侦察的分工更细。在侦察的手段上,除传统的骑兵和步兵巡逻侦察外,增加了飞机、固定侦察气球、汽车和摩托车、装甲车、坦克等新手段。在侦察的范围上,由过去的外层战略侦察和内层战略侦察两种增加到纵深战略范围、前沿防护范围和两者之间的广泛的战术范围。不同的范围将由不同的侦察手段完成。纵深战略范围的侦察由飞机实施,前沿防护范围的侦察由坦克、骑兵和步兵实施,两者之间战术范围的侦察由汽车和装甲车实施。侦察必须多种手段交替运用,不间断地进行。在作战中,每个部队都负有侦察的责任,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侦察速度慢、侦察工序繁琐等不足。为此,富勒建议,将所有地图划分成许多方格,每个方格标出号码,同时标明是否适于坦克运动。
第六章 防护
第六章包括第六、七两讲,详细论述了不同性质的防护问题。如一般性防护、运动中的防护、驻守中的防护、前卫、侧卫和后卫等。富勒指出:在机械化战争中,机动装甲的防护作用超过了静止的地形,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的运动速度提高了疏开配置的作用。过去进攻者必须由运动状态转入停止状态才能战斗,现在行进间就能战斗。至于影响防护的因素,富勒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敌人的机动、地形条件、制空权、有效侦察敌人的能力。机械化部队用于战场后,过去用堑壕掩护部队的方式将被装甲防护所代替。装甲不仅可以用于掩护防御者,也可掩护进攻者。为了阻止和击毁战斗车辆,将用地雷场代替铁丝网,用坚固据点网代替堑壕。
由于机械化给突袭提供了无限机会,在地区战争中就没有明确受威胁的前线,因此全面防护和局部防护日益重要。富勒主张,兵营应设在离前线100英里或更远的后方地区,弹药库、铁路、运输终点站须有对空防护和对装甲车辆、摩托化车辆攻击的防护能力。保障司令部、运输线、反坦克地区和炮兵阵地的对空和对地面防护也日益重要。
在不同样式的作战行动中,对防护的要求是不同的。在进攻作战中,防护应正确选择适合配置武器的地形;应适当配置火炮;反坦克武器应配置在有利于击退敌人攻击的地点;坦克应集中在利于发动进攻的地点。整个进攻作战的组织应包括制订防护计划和设置防护基地。防御中的防护与进攻中的防护基本相同。如果敌人掌握着主动权,保持一支强大的预备队就极为重要,以便能及时从敌翼侧或后方反击敌人。
关于运动中的防护,由于在机械化作战中部队的翼侧与后方易受攻击,因此采用小型的旅群纵队比较有利。旅群以梯次队形或呈箭头队形,或呈方角队形行进。一般来说,实施防护时,变换队形对机械化部队是不适用的,扩大或收缩队形只适用于防护圈。离敌人远,防护圈的范围可扩大,离敌人近,防护圈的范围可缩小。
关于前卫的防护。机械化部队的前卫将包括各种车辆,即侦察坦克、搜索坦克、进攻坦克、战斗坦克、火炮坦克、架桥车和装甲车,并配有侦察飞机和摩托化步兵。与先前的前卫不同,将来的前卫将不是从一个战术性重要目标向另一个战术性重要目标运动,而是在主力部队先头从一个作战地区向另一个作战地区运动,前卫只是防护圈内的一个强大环节。前卫的主要任务是,保持防护圈按所要求的方向运动。前卫的兵力部署可采取下述方式:装甲车在先头,其后是侦察和搜索坦克部队的前卫,以及战斗和侦察坦克本队,最后是反坦克联队。关于前卫部队的行动样式问题,如果与敌人遭遇不能击退敌人时,侦察和搜索坦克的前卫牵制敌人,本队的坦克向外运动,反坦克联队则建立并依托据点,实行一翼或两翼包围,摩托化部队在其翼侧进行支援。如果前卫翼侧的摩托化游击部队被敌阻挡,前卫应放慢运动速度,并派出部队攻击敌人翼侧或后方。
关于侧卫的防护。在地区作战中,侧卫与前卫一样,是防护圈的一个强大核心。它的编成与前卫相似,可随时担任前卫任务,主要是抗击敌人的进攻,或进攻敌人的翼侧,阻止敌人突入己方阵地。
关于后卫的防护。部队撤退时,后卫的掩护行动与部队前进时前卫的行动相同,应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运动。作为防护圈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后卫不能作为特遣部队,只有当敌人以线式队形通过隘路时,后卫才可作为特遣队使用。后卫的队形可采取“漏斗状队形”,外层配置摩托化游击部队,尽可能保持与敌接触,以便迟滞其行进。
关于部队驻守时的防护。警戒部队的配置应有利于保护驻守部队,配置在足够远的距离,以便驻守部队有足够的时间准备对付来袭的敌人。在机械化战争中,警戒部队应准备对付装甲部队的攻击。考虑到装甲部队进攻速度快,警戒线必须设在更远的距离。
第七章 进攻
第七章包括第八、九、十讲,主要论述进攻作战问题。如进攻的一般原则、目标和正面的选择,进攻的实施,步兵、炮兵、坦克兵、骑兵、工兵和飞机在进攻中的运用,进攻有组织的堑壕防御体系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追击等。
进攻的原则并不随着武器性质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它会引起条件的变化,而条件的变化都会要求军事原则应用的变更。在机械化条件下,进攻一方在选择进攻地域时,应尽可能选择在如进攻不成,可由该地区退回反坦克堡垒,或退入隘路,即翼侧设有反坦克障碍物的地区。
关于进攻的具体战术,富勒认为:“在机械化战争中,不能夸大预备队的作用,因为机动力提高以后,达成突然性的力量也随之增强,意外的情况越有可能发生,预备队就必须越强大。而且,军队的机动性越高,就越难以控制,如果手中没有掌握预备队,那就容易失去指挥,一支军队就会变成一群没有领导的乌合之众。”遭遇战在机械化战争中将变得更加频繁,而预先有准备的进攻将相对减少。
关于目标的选择,一般是在一个地区,目标可以有多个,但目标之间不应相距太远,彼此必须相互联系。
是否实施进攻将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取决于进攻地区的地形,进攻的目标以及进攻的部署;其次取决于限制敌机动的能力;第三取决于对部队的控制能力。当机械化部队实施决定性进攻时,必须首先抓住敌人或减弱其机动力,限制其行动。富勒认为,在机械化战争条件下,线式防御将为地区防御所取代,因此,他重点分析了进攻有组织的堑壕防御体系的问题。
进攻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反坦克基地向前机动;第二阶段是占领阵地,并迫使敌人改变计划,分散敌注意力;第三阶段是将敌赶入一个不利的地区;第四阶段是向前移动反坦克基地,并将已攻克的地区移交给占领军。
关于进攻中各个兵种的作用。步兵已不适应于机械化战斗。机械化条件下要求的步兵主要有三种:野战工兵装备反坦克武器,并由越野车辆输送,任务是为占领军构筑阵地;野战警察装备机枪、步枪,任务是占领已攻占的地区;轻步兵装备轻机枪、步枪,任务是在森林、山区等不适于坦克机动的地区作战。机械化战争中的炮兵与原来使用的炮兵不同,把原来的炮兵战术概念套用在机械化战争上是荒唐的。以前,炮兵进攻的指挥是集中的,而在机械化战争中,炮兵进攻的指挥是分散的。坦克作战是一个新的领域,富勒重点分析了坦克打坦克、坦克打反坦克问题。关于骑兵的作用,富勒认为,当骑兵的机动力与步兵的保护力相结合时,骑兵战术就处在全盛时期,骑兵的战术思想对坦克战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工兵是反坦克组织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飞机与机械化部队的协同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击败敌空军夺取制空权、攻击敌指挥中心;二是实施战略侦察;三是实施战术侦察,特别是对敌火炮和反坦克阵地实施侦察。
第八章 防御
第八章包括第十一和第十二讲,主要论述了防御作战的问题,如防御的一般原则,防御阵地的选择,防御的组织与准备,防御阵地的占领,防御中的反击与反攻,步兵、炮兵、骑兵和工兵在防御中的运用,持久防御中应考虑的一些问题等。
富勒认为,作战艺术有赖于进攻和防御的紧密结合,作战的胜负取决于两者结合的有效程度,搞好攻防结合就胜利,搞不好攻防结合就失败。防御是进攻的基础,适时的防御是胜利的基本保证。
防御阵地的选择取决于作战的目的。即为进攻行动提供基地,彻底阻止敌方进攻行动,暂时阻止敌方进攻行动。关于防御的准备,首要目的在于发现敌人,并合理地利用人工的和天然的防御障碍物。防御的组织取决于土质的特性和天然障碍物,其中重要的通道将成为决定性的因素。防御组织应包括一个反坦克工事体系和一支位于后方、能对敌明显暴露的翼侧实施机动反击的部队,以便在敌人企图迂回反坦克工事时打击其侧后方。防御地区内部各防御分队之间的翼侧,应与可能遭到攻击的前沿成斜角而不是垂直配置;应善于采取诱敌防御,即防御的一方把对方诱到有利于歼敌之地加以攻击。
机械化战争中也会出现持久防御。富勒进一步分析了持久防御的组织、换防和反击,持久防御中的步兵、炮兵、骑兵、工程兵以及在持久防御中如何做好情报工作等问题。
第九章 夜攻
第九章是关于夜战的问题,包括夜战的一般原则,夜间行进、撤退、进攻、机动车辆等。富勒指出:在机械化战争中,夜袭将很少用于突贯敌防御纵深,只要在没有其他手段可以取胜时,才采取谋求直接战果的夜袭行动。而谋求士气效果的夜袭将成为相当普遍的作战方式,其目的在于不让敌人休息,使敌人疲惫。关于夜间行军问题,富勒认为夜行军主要可分为两类:公路行军和越野行军。在公路行军中,主要危险来自路上的障碍物——地雷、路障和敌方反坦克武器。在野战行军中,困难在于寻找道路。夜间行军是否成功,主要取决于认真的侦察,要特别注意声响。夜行军部队一般成纵队行进,每一列纵队很少多于一个连的车辆,纵队之间采用左右的微光灯保持侧向联系,一般情况下禁止使用前灯,但是可以使用尾灯。
第十章探讨了不发达国家和半开化国家中的战争,具体论述了山地战、丛林战、沙漠地战斗等问题。
第十一章讨论了军事运输问题,包括海运、陆运和空运等。他认为空运将日益重要。
第十二章是关于如何下达命令、指示和如何拟订报告和电函等。富勒指出:“如果我们准备打机械化战争,那么现在正是破除陈规戒律的时候,应以常识代替旧的程式。一个讲究方法的军人,就像一个办事有序的人一样,是有能力发现问题的。这当然很好。但是更好的是有能力及时利用地形、坦克、步兵以至扫帚把等东西。一个参战的士兵最需要的不是一个照章办事的脑袋,而是一个依据实际情况立即处理问题的脑袋。”时间,节省时间,应该是每一份指示命令、每一份报告和每一份电函的灵魂。
第十三章是关于内部通信联络问题,包括坦克乘员之间的联系、坦克之间的联系、坦克建制单位之间的联络、野战司令部与后方司令部之间的联络等。
《装甲战》作为西方第一部系统论述机械化战争的军事理论名着,在战争史上曾有过较大影响,具有明显的实用价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仍十分重视对《装甲战》的研究,认为该书在核战争条件下依旧有重要的现实借鉴作用。但是,该书也存在一些不足。最突出的是,该书作者片面强调机械化战争,而忽视了其他战争形式,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由于该书主要探讨的是机械化战争条件下的战术问题,因此,一些观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或正在失去现实指导意义。
该书曾在不少国家出版,并被一些国家的军事院校当作基本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