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先秦两汉诗精华

西北有高楼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先秦两汉精华》第805页(1384字)

【原文】: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1)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2)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3)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译文】:

西北方有一座高楼,它高高耸立直入云头。罗绮楼窗上有精美的花纹交错刻镂,三台的台阶,直上楼阁,四面有流檐飞走。 楼上远远飘来弹琴唱歌声,音响是何等的悲悲戚戚。谁人能唱出这样的琴曲?莫非是那痛哭夫死而自杀的杞梁之妻? 那悲哀的曲调随风而来,乐曲奏到中段,反复似哀者的徘徊,弹奏了一段,又再三咏叹,发泄着心中的慷慨和无尽的悲哀。 令人痛惜的,还不是歌者的痛苦,我所伤心的,是这歌者知音的稀疏。我愿与你化作一对鸿鹄,奋翅高飞在人生的旅途。

(王洪译)

【集评】:

明·陆时雍:“抚衷徘徊,四顾无侣。‘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空中送情,知向谁是?言之令人悱恻。”(《古诗镜》卷二)

清·金圣叹:“先叙声,次叙曲,次叙叹。琐细处,用笔俱有位置。伯牙常有,而子期不常有。古今每抱此痛,此诗人一片胸襟也。”(《唱经堂古诗解》)

清·王夫之:“来端不可知,自然趋附。以目视者浅,以心视者长。”(《古诗评选》卷四)

清·吴琪:“此亦不得于君之诗,自托于歌者。然不于歌者口中写之,却于听者口中写之,且于遥听未面之人口中写之。……此亦是从声中摹出个绝代佳人来,但此章较前章更说得缥缈,令人可想而不可即。”(《六朝选诗定论》)

清·方东树:“此言知音难遇,而造境创言,虚者实证之,意象、笔势、文法极奇,可谓精深华妙。一起无端,妙极;五、六句叙歌声,七、八硬指实之,以为色泽波澜,是为不测之妙;‘清商’四句顿挫,于实中又实之,更奇;‘不惜’二句,乃是本意交代,而反似从上文生出溢意,其妙如此。收句深致慨叹,即韩公《双鸟》、《调张籍》‘乞君飞霞佩’二句意也。此等文法,从《庄子》来。不过言知者之难遇,而造语、造象,奇妙如此。”(《昭昧詹言》卷二)

今人·茂元:“诗从‘高楼’写起,劈空而来;以‘高飞’结尾,破空而去。劈空而来,是黑暗中的生活感受;破空而去,是黑暗中的生活理想。”(《古诗十九首探索》)

【总案】:

人总是在寻求着理解。对于诗之作者,得遇知音怕是比得知于君更为迫切的需求,虽然两者之间并非全无联系。作者心中愁思郁结的具体内容虽不得而知,但他是那样痛苦地渴望理解,那样恳切地寻求可以倾诉的对象,以致于偶尔飘过的琴声竟拨动了他的心弦,使他伫足聆听,徘徊流连,而自许为楼上弦歌者的知音。然而,“我”能理解弦歌者的痛苦,谁能理解“我”的悲伤呢?作者由此而将被“我”所理解者引为同调,热望能与之“奋翅起高飞”。可是他却忘记了,难道“我”所能理解者就一定能理解我?这就是诗人的感激与誓愿之最为可悲处。所以陆时雍评曰:“空中送情,知向谁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