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溪在信州城南,其水西流七百里入江(1)
书籍:宋诗精华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宋诗精华》第384页(751字)
【原文】:
玉山东去不通州,万壑千岩隘上游。(2)
应会逐臣西望意,故教溪水只西流。(3)
【原文作者及介绍】:
晁补之
晁补之(1053-1110),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元丰进士。历官太学正、着作佐郎。绍圣末,坐党籍,谪监信州酒税。徽宗召为吏部员外郎,出知湖州等郡,卒于泗州。十七岁时至杭州,着有《钱塘七述》为苏轼所称道。与黄庭坚、张耒,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散文流畅,亦工诗词,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
【译文】:
玉山之东,不与邻州相通。重重山峦,使得上游狭不容舟。造物主大约是理解我西望京师的心意,故只让溪水一味向西流。
【集评】:
近·陈衍:“晁(补之)、张(耒)得苏(轼)之隽爽,而不得其雄骏。”
(《宋诗精华录》卷二)。
今·周慧珍:“此诗由景物着笔,以景传情,委婉深曲,耐人寻味。”
(《宋诗鉴赏辞典》第680页)
【总案】:
哲宗绍圣末年,晁补之因属元祐党人,遭执政的新党排斥打击,贬监信州酒税,内心寂寞忧怨。一日步入信州城南,见溪水西流而不是东注,大自然的“变态”引发了诗人自我人生变故的感思。身为放逐之臣,贬居荒僻的州县,在社会人间得不到慰藉和人生的支撑力,而在对大自然山水的审美观照中,产生了一种亲切感。信江之所以向西流注,是因为它能理解诗人西望京师、企盼回朝的心愿,代诗人陈情诉说。大自然的有情反衬出人间社会的冷漠无情。这不是一首山水诗,而是一首抒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