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黏膜出血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血液内科疾病诊断标准》第16页(1259字)

(一)概述

皮肤黏膜出血是由于机体止血与凝血功能障碍所引起,通常以全身性或局限性皮肤黏膜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难以止血为临床特征。

(二)病因和发病机理

皮肤黏膜出血的基本病因有3个因素:毛细血管壁功能障碍,血小板数量或质量异常及凝血功能障碍。

1.毛细血管壁功能障碍 是指当毛细血管壁存在先天性的缺陷或受损时不能正常收缩以发挥止血作用,以至皮肤黏膜出血。

(1)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血管性假性血友病。

(2)过敏性紫癜及单纯性紫癜、老年性紫癜、机械性紫癜等。

(3)严重感染、化学物质或药物中毒及代谢障碍。

2.血小板异常 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它是止血的物质基础。血小板的异常包括数量异常和质量异常。

(1)血小板数量减少:①血小板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感染、药物性抑制等;②血小板破坏过多:药物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③血小板消耗过多: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血小板数量增多:①原发: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②继发: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脾切除后等。

(3)血小板功能异常:可见于血小板无力症,还可继发于肝病、药物损伤、尿毒症等。

3.凝血障碍 因凝血过程中有众多凝血因子参加,故这些凝血因子缺乏时,就会发生凝血异常,导致皮肤黏膜出血。

(1)遗传性:血友病、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凝血酶原缺乏症等。

(2)继发性:可继发于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DIC等。

(3)循环血液中抗凝物质增多:肝素样抗凝物质、抗凝药物治疗等。

(三)临床表现

根据出血面积的大小,分为淤点(直径小于2cm)、紫癜(直径3~5cm)和淤斑(直径大于5cm)3种形式。主要是由于血液淤积于皮肤或黏膜下,形成红色或暗红色斑,压之不褪色。如为血小板减少引起,则除有皮肤出血外,还可以出现其他部位的出血,如牙龈出血、尿血、黑便等。严重者可能导致脑出血。如因血管壁功能异常引起的出血特点就是皮肤黏膜的淤点、淤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