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血液内科疾病诊断标准》第18页(1770字)
(一)概述
黄疸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正常胆红素最高为17.1~34.2μmol/L,当胆红素在17.1~34.2μmol/L时,临床上无明显症状和体征,不易察觉,称为隐性黄疸,大于34.2μmol/L时出现巩膜、黏膜、皮肤等部位的黄染,即黄疸。出现黄疸的疾病很多,机理各异,主要有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3种。血液系统疾病最常见的是溶血性黄疸。
(二)病因和发病机理
1.先天性溶血性贫血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血红蛋白病;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2.获得性溶血性贫血 自身免疫性贫血、异型输血后溶血、新生儿溶血症、蚕豆病、慢性血红蛋白尿症、药物所致溶血等。
一方面,由于红细胞大量的破坏,产生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超过肝细胞的摄取、结合与排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溶血造成的贫血、缺氧和红细胞破坏产物的毒性作用,削弱了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能力,使非结合胆红素在血中潴留,超过正常的水平而出现黄疸。
(三)临床表现
黄疸一般为轻度,表现为浅柠檬色发黄,不伴皮肤瘙痒,同时伴有其他原发病的表现。如急性溶血时可有发热、头痛、寒战等表现,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和血红蛋白尿,重者可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溶血多为先天性,常伴贫血、脾脏肿大。
(四)实验室检查
主要是血中总胆红素(TB)、结合胆红素(CB)、非结合胆红素(UCB)的变化有其自身的规律性。溶血性黄疸时主要表现为血清TB增加,以UCB增加为主,CB基本正常。由于血中UCB增加,致CB代偿性增加,从胆管排泄至肠道也增加,进而致尿胆原增加,粪胆素随之增加,粪色加深。肠道内的尿胆原增加则重吸收至肝内的也增加,超过肝脏处理尿胆原的能力时,血中尿胆原就会增加,并从肾脏排出,因此尿中尿胆原增加。急性溶血时,尿中有血红蛋白,潜血试验阳性。血液检查常有网织红细胞增加,骨髓象见红系增生明显等。
(五)鉴别诊断
在血液系统疾病中,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发生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应注意鉴别。
1.肝细胞性黄疸
(1)白血病、淋巴瘤等恶性肿瘤细胞侵犯破坏肝脏。
(2)恶性血液病化疗损伤肝细胞。
(3)严重溶血、严重贫血时肝脏缺血缺氧。
鉴别要点:
(1)血清结合与非结合胆红素均增高。
(2)肝功能异常。
(3)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增加。
2.胆汁淤积性黄疸
(1)淋巴瘤等肿大淋巴结压迫胆管。
(2)白血病细胞侵犯阻塞细小胆管。
鉴别要点:
(1)血清结合胆红素升高。
(2)粪便中粪胆素减少或消失,致便色变浅或呈灰色。
(3)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减少或消失。
(4)常有皮肤瘙痒与心动过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