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异常纤溶酶原血症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血液内科疾病诊断标准》第270页(1191字)
(一)诊断标准
1.静脉或动脉血栓形成,或无症状。
2.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3.纯合子或杂合子,血栓形成主要见于纯合子。
4.血浆纤溶酶原含量降低或正常。
5.纤溶酶原激活剂作用时,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的速度减慢。
6.纤溶酶原活性降低。
7.本症可分为两型。Ⅰ型为低纤溶酶原血症(hypoplasminogenemia),纤溶酶原含量下降而活性正常;Ⅱ型为异常纤溶酶原血症(dysplasminogenemia),其纤溶酶原含量正常而活性降低。
8.交叉免疫电泳多无异常。
9.纤溶酶原激活剂的含量与活性无异常。
(二)评论
1.本症的血栓形成常可在应激状态下诱发,如创伤、手术等。
2.可见静脉血栓形成,如脑梗死、肺栓塞、血栓性静脉炎、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矢状窦静脉血栓形成、视网膜静脉血栓形成、胎盘静脉血栓形成等少见部位发生血栓形成,或有自发性流产;动脉血栓不典型。在Ⅰ型患者中,大量的纤维蛋白可能沉着在眼睑、舌、口腔黏膜、支气管或妇女生殖道黏膜表面,发生在眼睑表面沉积时可出现木质状眼睑炎(ligneousconjunctivitis)。
3.纤溶酶原含量或活性低于正常范围,通常仅为正常值50%或更低。在不发生血栓形成的Ⅰ型家族成员中,其纤溶酶原含量可能降低。
4.Ⅰ型杂合子与血栓形成之间的关系尚未完全明确,近期报道资料则认为两者无关。
5.Ⅱ型按活性缺陷特征可分为3个类型(表4—5)。
表4—5 Ⅱ型纤溶酶原缺陷分型
活性中心的缺陷可由单个核苷酸点突变引起,其中外显子15的G→T致使Ala601→Thr,这类突变占此型纤溶酶原缺陷的94%,显示形成的纤溶酶活性下降。一部分纤溶酶原分子受激活剂作用时转变成纤溶酶的反应过程异常,也有一部分纤溶酶原分子电泳行为有改变,但后两者表现的分子机理尚不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