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内异物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消化内科疾病诊断标准》第104页(1740字)

胃内异物包括两类,一类为吞入胃内的物体如食具、玩具、假牙、钱币、戒指等;另一类为进食的某种食物、既不能被消化,又不能及时通过幽门,在胃内滞留并聚结成团块,或与胃黏液凝结成硬块,也称胃石。

异物对人体的影响取决于异物的性质、形态、大小及对胃功能的影响程度。小而光滑的异物不产生任何症状,可经胃肠道随粪便排出。较大、较长或尖锐锋利的异物,可引起梗阻、溃疡、出血、穿孔形成胃壁脓肿与腹膜炎。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胃内结块(胃石)根据其成分不同,可分为下列几种。

1.植物性结块 是由食物中未消化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水果、鞣酸等形成。最常见的是柿结块,也称柿胃石。当空腹进食大量柿子,特别是未成熟或未去皮的柿子时,柿子中所含的果胶、矢布醇(shibmol)、红鞣质(phlobatannia)等与胃酸作用后可形成凝块,经胃的机械碾转形成团块。此外,黑枣、椰子、海带、麸皮、麦壳、果核等也可形成胃内结块。

2.动物性结块 由于咽下较多的头发、兽毛,在胃内缠结而成。结块内常混有食物残渣、脱落上皮,并有细菌生长,故常有恶臭。此外,瘦肉、脂肪酸、脂等也可成为胃内结块。

3.药物性结块 长期服用含有钙、铋的药物、中药残渣和药丸,以及X线造影用钡剂,也可在胃内形成结块。

4.混合性结块 主要由毛发和植物纤维凝结而成。胃部分切除加迷走神经切断术或幽门成形术患者,由于胃排空延缓、出口狭小,胃酸或胃蛋白酶分泌减少,如食物中纤维过多,更容易引起胃内结块。糖尿病伴胃不全麻痹或肌强直性营养不良患者,胃和消化道运动功能受损亦常发生该类结块。

(二)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由胃内结块的性质、大小、影响胃功能的程度及是否引起并发症而定。可无症状,也可有上腹不适、饱胀、隐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和口臭等症状。少数病例中上腹可扪及移动性块物。常见并发症有幽门梗阻、胃黏膜糜烂、溃疡和出血。少数有营养不良性贫血。偶可发生穿孔。胃内结块进入肠道可发生急性肠梗阻。

(三)检查

1.X线钡餐检查 可见钡剂在胃内下行受阻,产生分流现象。在该处可见圆形或近似圆形的游走性充盈缺损,内有条索状或片状钡斑。但黏膜结构光整,胃壁柔软,可与胃癌鉴别。

2.胃镜检查 不仅可以观察到结块,而且可钳取结块成分进行分析,因而是首选的诊断手段。

(四)诊断

1.病史 吞服异物及食用可能产生胃石的食物。

2.症状 多数可无症状,或有时感上腹不适,恶心,食欲减退,异物偶可引起阻塞症状,如呕吐、绞痛等。

3.体征 胃内大的异物如毛发球、柿石等可在上腹部扪及包块。

4.辅助检查

(1)X线检查:金属异物可确诊。毛发球、柿石等在钡餐下可见充盈缺损,该缺损有明显移动性,而胃大、小弯边缘整齐无损,当大部分钡剂排出后,仍可看到有钡剂附着在肿块表面。

(2)内镜检查:一般可辨别异物的性状,并可借助镜身推动异物。

(五)鉴别诊断

胃内异物通过病史及辅助检查不难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