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神经外科疾病诊断标准》第376页(10203字)

一、概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系腰椎间盘退变后凸起或破裂,压迫脊神经根或尾神经,引起腰痛、下肢痛或膀胱、直肠功能障碍。1934年,由Mixter和Barr首先报道此症。其现已为下腰痛的主要病因之一。

二、病理

腰椎间盘由髓核、纤维环和软骨终板三部分组成。正常椎间盘是一个向异性结构,具有自行限制的弹性容器,向异性表明椎间盘的机械特性,随着空间的定向而有变化,因此使椎间盘既有弹性,又很稳定。

正常腰椎间盘在人体处于休息状态时,由于脊柱韧带的张力和腰背肌的作用,其压力约为1.5Pa,椎间盘内压力保持在10Pa。当增加外在负荷时,椎间盘内压力为躯干重量垂直负荷量的1.5倍。椎间盘是承受多轴应力的结构。躯干及负载构成椎间盘的压应力。由一侧转向另一侧的旋转运动,可引起椎间盘水平面的剪应力。前屈运动构成椎间盘后部的张力和前部的压应力,后伸运动构成椎间盘前部的张力和后部的压应力。椎间盘的这种承受正常的应力的反复作用和超越承受一点定范围的应力,就会发生椎间盘结构劳损和应变。

三、病因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其诱发因素有如下情况:

1.过度负荷 从事重体力劳动和举重运动,常因过度负荷造成椎间盘早期退变。当脊柱负重100kg时,正常的椎间盘间隙变窄1.0mm,向侧方膨出0.5mm,而当椎间盘退变时,负载同样的重量,椎间隙压缩1.5~2mm,向侧方膨出1mm。

2.长期震动 汽车和拖拉机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长期处于坐位及颠簸状态,腰椎间盘承受的压力较大,Nachemson测定驾驶汽车时的椎间盘压力为0.5kg/cm2,踩离合器时,压力可增加到1kg/cm2。长期反复椎间盘压力增高,可加速椎间盘退变或突出。

3.脊柱畸形或脊柱生理曲度改变 脊柱畸形或脊柱生理曲度改变,易诱发椎间盘退变。脊柱侧凸症,在原发性侧凸与继发性侧凸处,椎间隙不仅不等宽,而且常扭转,这使纤维环承受的压力不一致,在脊柱凸侧要承受更大的应力,因而可加速退变。此外,有腰骶角异常、腰椎单侧骶化,当发生椎间盘突出时常为多发性突出。

4.急性损伤 如腰部扭伤,并不能引起腰椎间盘突出。但是在失去腰背部肌肉保护情况下,有可能造成椎间盘突出。可使椎间盘软骨终板破裂,使髓核突入椎体内。由于软骨终板无神经和血管组织,故损伤后无疼痛症状,亦不能自行修复。

5.年龄 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病率以中年人为最高。

6.遗传和种族因素 遗传因素也可能是病因。同一家庭中有血缘关系的亲属2人或更多人患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白种人发病率高,而黑种人少。

7.其他 吸烟和糖尿病等均易导致椎间盘退变。

四、辅助检查

1.X线平片腰椎平片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平片可完全正常,但也有一部分患者可显示以下征象:

(1)腰椎正位片:腰椎间盘突出时,正位片腰椎可呈侧凸。侧凸多见于腰4~5椎间盘突出,而另一好发部位腰5~骶1椎间盘突出,很少或没有侧凸。侧凸可凸向患侧,也可凸向健侧。髓核位于神经根内侧,则腰椎侧凸凸向健侧;髓核位于神经根外侧,则腰椎侧凸凸向患侧。观察椎间隙也示左右不等宽,侧凸凸侧的椎间隙增宽。

(2)腰椎侧位片:腰椎侧位片对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价值较大。在腰椎间盘突出时,可表现除腰5~骶1间隙以外,下一间隙较上一间隙为窄。腰椎间盘突出时,腰椎生理前凸减小或消失,严重者甚至反常后凸,这是由于为了减轻神经根受压所致的疼痛,而造成的继发性畸形。椎间隙前窄后宽,常常是腰椎间盘纤维环不完全破裂突出;椎间隙减小或明显狭窄,则是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椎间盘退变开始,相邻椎体间出现异常运动,使椎间盘纤维环的外层纤维受到牵引性劳损,在椎体前缘附着在纤维环以外1mm软骨终板处,呈水平方向突起。临床上意味着存在椎体不稳定因素。腰椎间盘突出,使腰椎关节复合体半脱位,引起退行性腰椎滑脱或称为假性腰椎滑脱。临床上最常见部位在腰4和腰5椎体间。

2.脊髓造影 脊髓造影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项重要检查方法。

(1)外侧方突出:小的突出硬膜囊没有明显压迹,只在相应的椎间隙外侧有轻度凹形压迹或突出侧的根袖影在硬膜上可见压迹,在形态上表现为较浅的凹形压迹,卵圆形压迹或半弧状压迹等,根袖影消失。

(2)正中突出:向两侧延伸硬膜囊正中受压,可见有细条线状造影剂从两侧或一侧流向远端。当椎间盘突出完全阻塞椎管时,可见造影剂固定停滞在一平面上。

(3)椎间盘严重退变:纤维环尚未完全破裂,椎间盘膨出,使通过局部的造影剂变薄,影像较淡而呈面纱状或珠帘状。

(4)椎间盘突出导致神经根充血、水肿,可见丝条状马尾神经影。

3.CT CT诊断椎间盘突出,主要是观察椎管不同组织密度的变化。表现为硬膜外脂肪组织消失,椎间盘组织从后方压迫硬膜囊或从后外侧压迫神经根,硬膜囊向一侧扭转,神经根向不同方向移位。重的椎间盘突出,神经根影为突出椎间盘影所覆盖,硬膜囊受压变扁和椎间盘钙化。将水溶性造影剂做脊髓造影与CT检查结合,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4.磁共振成像检查 MRI检查主要依赖于质子密度、纵向弛豫时间(T1)、横向弛豫时间和流空效应四个因素,应用不同的磁共振射频脉冲程序,可以获得反映这些因素的不同侧重点的图像。不同组织的信号强度不一,故可显示出解剖结构。MRI除能与CT检查显示轴状位图像并能显示脊柱矢状位和冠状位图像,更能清晰地了解椎间盘突出的部位、突出的程度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依据CT和MRI检查可对突出椎间盘进行区域定位。依据腰床椎间盘突出的病理和程度,椎间盘组织可在腰椎运神动节段椎管内的任何部位。

五、临床表现

1.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症状为腰腿痛。据统计约一半的患者表现为先腰背痛后腿痛,约1/3的患者表现为腰背痛和腿痛同时发生,另外1/6的患者先腿痛后腰背痛,但是此症的腰腿痛有一定的特点,有别于其他疾病引起的腰腿痛。腰椎间盘突出,有一半以上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腰部慢性损伤史,如从事重体力劳动,经常做弯腰工作,亦有在过去曾经抬重物或腰部突然扭伤等。有时咳嗽、打喷嚏、便秘、冷天时在水中作业等,由于腹压增高和脊柱两旁肌肉收缩,亦可诱发椎间盘突出症。但是由高处坠落、腰部严重创伤,可以引起腰椎骨折或脱位,却鲜有引起腰椎间盘突出。这表明腰部慢性损伤,可导致腰椎间盘突出,而腰椎间盘突出常是发生在原先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慢性损伤则能促使椎间盘发生退变。在临床上亦有一部分患者否认或不能回忆起既往创伤史。

(1)腰背痛: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绝大部分都有腰背痛。腰背疼痛既可出现在腿痛之前,亦可出现在腿痛同时或之后。一部分患者腰痛不明原因突然发生,一部分患者则在某次较明确的腰部外伤之后出现。腰背痛和外伤可有间隙时间,短者数天,长者间隔数月乃至年余。患者腰背痛范围较广泛,主要在下腰背部或腰骶部。发生腰背痛的主要原因是椎间盘突出时,刺激了外层纤维环及后纵韧带中的神经纤维。如果椎间盘突出较大,则刺激硬膜产生硬膜痛。

临床所见的腰背痛分两类型:一类是腰背部广泛的钝痛,起病缓慢,每当活动时加重,较长时间取一姿势时腰背痛加重,休息或卧床后疼痛减轻。腰背痛症状很少影响工作;另一类是腰背痛发病急骤突然,腰痛甚为严重,腰痛部肌肉痉挛,因疼痛腰部各种活动均受到限制,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这种急性腰背痛发病最初几天为重,以后可逐渐减轻。一般持续时间较长,要经3~4周才能缓解。这两类疼痛以前者为多,后者较少。前者椎间盘纤维环尚完整,而后者纤维环多突然全部或大部破裂,髓核突出。

(2)坐骨神经痛:由于95%的椎间盘突归症发生于腰4~5及腰5~骶l椎间隙,故患者多有坐骨神经痛。这种疼痛可发生于腰背痛之后、之中或之前。坐骨神经痛多为逐渐发生,开始疼痛为钝痛,逐渐加重,多呈放射痛,由臀部、大腿后外侧、小腿外侧,放射至足跟部或足背,少数病例可出现由下往上的放射痛,先由足、小腿外侧、大腿后外侧,而后放射至臀部。有的患者为了减轻疼痛常采取腰部前屈、屈髋位,以松弛坐骨神经的紧张度,因而患者在行走时愿取前倾位,休息卧床时愿取弯腰、侧卧、屈髋、屈膝位。严重的患者仅取胸膝卧位姿势睡觉。患者主诉骑自行车较行走时疼痛轻。坐骨神经痛可在某种姿势下,因为活动或腹压增加而加重,或突发出现触电般的放射痛,由腰部向下肢放射。既有持续性痛,又有突发性加重。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后期常常腿痛重于腰背痛,此时腰骶神经根受累为主要矛盾。

(3)下腹部及大腿前侧痛:在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时,突出的椎间盘可以压迫腰1~3神经根而出现相应神经根支配的腹股沟区痛或大腿内侧痛。

(4)间歇性跛行:患者行走时,随行走距离增多,逐渐出现腰背痛或不适,同时感觉患肢疼痛麻木加重,当取蹲位或卧床后,症状逐渐消失。此为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造成神经根充血、水肿、炎症反应和缺血,当行走致使椎管内受阻的椎静脉丛逐渐充血,加重了神经根的充血程度,而引起疼痛加重。此种间歇性跛行也与椎管狭窄相似,肢体活动时脊神经根血管扩张,加重了对神经根的压迫,因而引起缺氧和出现症状。

(5)肌肉瘫痪: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严重时,可出现神经麻痹、肌肉瘫痪。较多见的为腰4~5椎间盘突出。腰5神经麻痹可导致胫前肌、腓骨长短肌、伸草长肌、伸趾长肌麻痹,表现为足下垂。腰5、骶l神经麻痹可导致小腿三头肌瘫痪。

(6)麻木:腰椎间盘突出症有部分患者不出现下肢疼痛,而表现为肢体麻木。此多为椎间盘组织压迫刺激了本体感觉和触觉纤维所引起。麻木感觉区域仍按神经根受累区域分布。

(7)马尾综合征: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当然有巨大突出时,常压迫突出平面以下的马尾神经。早期表现为双侧严重坐骨神经痛,会阴部麻木、排便、排尿无力。有时坐骨神经痛可交替出现时左时右,随后坐骨神经痛消失,而表现为双下肢不全瘫痪。如不能伸趾或足下垂,同时双下肢后外侧会阴部痛觉消失,大小便功能障碍,表现为急性尿潴留和排便不能控制。在女性患者可有假性尿失禁。男性患者则表现为阳痿。

2.一般体征

(1)步态:症状较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步态上可以和正常人没有明显区别。症状较明显者,行走时姿态拘谨,症状较重者,喜欢取身体前倾而臀部凸向一侧的姿态,且表现为跛行。

(2)脊柱外形:腰椎间盘突出症由于突出物刺激神经根可引起疼痛。为了使突出物后凸的张力减轻对神经根刺激,椎间隙的后方变宽,腰椎变平,骨盆向后旋转,松弛坐骨神经,因而在外形上出现腰椎生理性前凸变浅。在一些严重的患者,则腰椎生理性前凸可以完全消失甚至反常,以尽量加宽后侧间隙,使后纵韧带紧张度增加而髓核部分还纳。同时椎骨后侧的黄韧带相应紧张,因而加宽了椎管容积。除了脊椎生理性前凸改变之外,脊柱还可出现侧凸,以使疼痛减轻。侧凸主要发生在腰段。腰部的侧凸方向可以凸向患侧,也可以凸向健侧。突出物与神经根的相邻关系相关。如果突出物在神经根的内侧——腋部,腰椎凸向健侧,可以减轻对突出髓核神经根的压力,使神经根松弛。此外,患者的背根神经受到强烈的刺激,患者的腰段骶脊肌痉挛,也是腰椎向健侧侧凸的原因。相反,如果突出物在神经根的外侧肩部,腰椎则凸向患侧,这样可使神经根离开突出物而达到减轻神经根受压的程度。此规律适合于腰L1~5椎间盘突出,而腰5~骶1椎间盘突出,仅2/3病例符合此规律。

(3)压痛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压痛点多在有椎间隙的棘突旁。如病变发生在腰4~5间隙,则在腰4、腰5棘突旁有深压痛。此压痛可向同侧臀部及下肢沿坐骨神经分布区放射。这种棘突旁放射性压痛点在腰4~5椎间盘突出时,很明显的,而在部分腰5、骶l椎间盘突出患者,多不太明显。部分患者可仅有腰部压痛而无放射痛,甚至有时局部压痛也不太明显。

(4)腰部活动度: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各方向的活动度都会受不同程度的影响。腰椎向右侧侧凸时,脊柱向左侧弯曲可不受限,而向右侧弯曲则明显受限,反之亦然。脊柱的前屈、后伸活动也受限。脊柱后伸受限时疼痛更明显,这对诊断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因为后伸时,后方椎间隙变窄,突出物更为后凸,加重了对神经根的刺激。而脊椎前屈可使椎间隙后方加宽,后纵韧带紧张,突出髓核前移,这样就减轻了对神经根的压力,同时腰椎变直,骨盆向后旋转,可以松弛坐骨神经。

(5)下肢肌肉萎缩:下肢肌肉萎缩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坐骨神经痛使患者在行走或站立时很自然地多以健肢来负重,由于废用而患肢肌肉逐渐萎缩;二是由于神经根受压所致,神经系统上运动单位有损害时,无肌肉萎缩,而下运动单位损害时都伴有肌肉萎缩。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下神经单位的腰骶神经根受到损害,所以该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如胫前肌、伸长肌、伸趾肌、腓肠肌等皆可有不同程度的肌萎缩。

(6)感觉减退: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感觉可以是主观的麻木,也可以是客观的麻木,二者都有参考价值。可检查到受累神经支配区痛觉迟钝或消失。中央经型椎间盘突出症的麻木感觉区则较广泛。

(7)腱反射改变:患侧膝反射及跟腱反射可以减弱或消失。膝反射减弱是由于腰4神经受侵犯,多为腰3~4椎间盘突出所致。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是由于骶l神经根损害所致,故临床上出现跟腱反射改变时,对腰5~骶l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特殊体征

(1)直腿抬高试验:检查时患者仰卧,检查者手握住患者踝部,另一手置其大腿前方,使膝关节保持于伸直位,抬高肢体到一定角度,患者感到疼痛或抬高有阻力时为阳性,并记录其抬高角度。如抬腿仅引起腰痛或仅引起不适,则不能算作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如检查时有小腿外侧放射痛,从足背直达趾的麻痛感或放射痛,或直达踝部、跟腱的疼痛,则为较典型的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如仅腿后方的放射痛,只能算作阴性或可疑腰椎间盘突出症,绝大多数患者都出现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故这一检查对诊断本病有重要价值。

(2)拉塞克(Laseque)征:患者仰卧,屈髋屈膝,当屈镜位伸膝时引起患肢疼痛或肌肉痉挛,为拉塞克征阳性。

(3)健肢抬高试验:患者仰卧,当健肢直腿抬高时,患肢出现坐骨神经痛者为阳性。此试验机制是由于直腿抬高健肢时,健侧的神经根袖牵拉硬膜囊向远端移动,从而使患侧的神经根亦向下移动。当患侧的椎间盘组织突出在神经根的腋部时,患者的神经根向下移动受到限制,导致疼痛。

(4)直腿抬高加强试验(Bragard征):患者仰卧,将患肢于膝关节伸直位,渐渐抬高到一定程度,即出现坐骨神经分布区的放射痛,然后将患肢抬高程度予以降低少许,放射疼消失。此时将患肢的踝关节突然背屈,又引起坐骨神经分布区放射痛即为阳性。

(5)仰卧挺腹试验:患者仰卧,做抬臀挺腹的动作,使臀部、背部离开床面,出现患肢放射痛即为阳性。如做上述动作无放射痛,还可做一些附加动作来加强对神经根的刺激,例如在仰卧挺腹的姿势下做咳嗽动作,或医生同时用于压迫患者的腹部或双侧颈静脉。不论选择哪一种附加动作,如果引起了腿部放射痛,即为阳性。

(6)屈颈试验(Lindgreen征):患者取坐位或半坐位,两下肢伸直,此时坐骨神经已处于一定紧张状态,然后向前屈颈,引起了患侧下肢放射痛即为阳性。这是因为屈颈时,从上方牵扯了硬脊膜和脊髓而刺激了神经根所致。

(7)股神经牵拉试验:患者俯卧,患侧膝关节伸直180°,检查者将患肢小腿上提,使髓关节处于过伸位,出现大腿前方痛即为阳性。或屈曲小腿感大腿前方疼痛为阳性。

六、诊断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是依靠病史、体检和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得出的。对于少数疑难病例,尚需辅以免疫学测定和骨扫描等。对于部分特殊类型椎间盘突出的诊断,还应抓住其特有的临床表现。

1.临床诊断

(1)病史:应系统而详细地询问,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仅以病史中的表现特点,就可诊断或考虑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2)体格检查:应参照临床表现中的项目选择检查。疑有其他疾病时,应做鉴别诊断的相关检查。

(3)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手段。正确的诊断又必须将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检查结合起来,仅以影像学检查为依据或片面强调影像学检查的重要性是不正确的。仅有影像学检查证实而无相应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表现,不能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2.定位诊断 病史与细致的体检不仅能作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而且能基本上作出定位诊断。这主要根据不同神经根在受突出椎间盘组织压迫下所产生的特有症状和体征。由于95%以上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腰4~5或腰5~骶l椎间隙,压迫了腰5或骶1神经根,故主要表现为坐骨神经痛症状。另有2%腰椎间盘突出发生在腰3~4椎间隙,压迫了腰4神经根,可出现股神经痛症状。

(1)腰4椎间盘突出:腰4神经根受压,出现腰背痛,髋痛、大腿外侧痛及小腿前侧痛,小腿前内侧麻木,股四头肌无力,膝反射减弱或消失。

(2)腰4~5椎间盘突出:腰5神经根受压,出现腰背痛,骶骼部痛、髋痛,向下放射至大腿和小腿内后外侧面,小腿外侧或包括趾足背的麻木,偶有足下垂。膝反射、跟腱膜反射一般无改变。

(3)腰5~骶1椎间盘突出:骶1神经根受压,出现腰背痛,骶骼部痛,髋痛,向下放射至大腿、小腿后外侧及足跟痛,小腿后外侧及包括外侧三足趾的足背麻木,肌力减弱不多见,若有肌力改变,则表现为足的跖屈。踝反射一般减弱或消失。

(4)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一般在腰4~5或腰5~骶l之间,压迫马尾神经,出现腰背痛,双侧大腿及小腿后侧疼痛或双侧大腿、小腿后侧、足底及会阴区麻木,膀胱及直肠括约肌无力或麻痹,跟腱、肛门反射消失。

七、鉴别诊断

1.腰肌筋膜炎 中年人发病最多,多因为肌肉过度运用和活动,或因为剧烈活动后出汗受凉而起病。亦可因为直接受寒或上呼吸道感染之后而出现症状。腰骶部肌筋膜炎时,椎旁神经受到刺激,可引起局部疼痛和下肢牵涉痛。

检查时因腰背痛肌肉保护性肌痉挛而出现侧凸和运动受限。扪之局部皮下组织增厚。大部分患者能扪到痛性结节或条索感,这在俯卧位检查时更为清晰。腰背部痛性结节常在第三腰椎横突尖部、髂嵴部和髂后上棘处等。压迫痛性结节,特别是肌肉中的痛性结节。可引起局部疼痛并放射至其他部位。

2.梨状肌综合征 坐骨神经与梨状肌关系密切,梨状肌有变异,或局部瘢痕压迫、粘连等,可引起坐骨神经痛症状,疼痛可放射至整个下肢。俯卧位放松臀部,可在臀中部触到横条较硬或隆起的梨状肌,局限性压痛明显,髂内旋、内收受限,并加重疼痛。

3.腰椎小关节紊乱 多为中年女性。既往无明显创伤史。多在正常活动时突然发病,常诉准备弯腰取物或转身取物,突然腰部剧痛,不敢活动,这种疼痛第一次发作后,可经常发作,1年或1个月可发病数次。

检查脊椎向痛侧侧凸,腰段骶棘肌出现痛侧保护性肌痉挛。在腰4、腰5或腰3、腰4棘突旁有压痛点。反复发作的患者,腰椎前屈不受限,而后伸或向健侧凸即感疼痛加重。直腿抬高试验可感腰部痛而无坐骨神经放射痛,此试验为阴性。

4.腰椎结核 腰痛是骨关节结核的常见症状之一,部分低位腰椎结核还可产生腿痛。结核杆菌经血流侵入椎体后,可先在椎体中心或边缘开始破坏椎体,已破坏的椎体则压缩骨折,周围形成寒性脓肿。脓肿向椎管侵入可压迫脊髓或马尾,此类结核往往在腿痛之前已有结核中毒症状及腰痛和腰肌强直,甚至已出现腰大肌髂窝脓肿。易与腰椎间盘突出鉴别。

5.脊柱肿瘤 脊柱肿瘤是指生长于脊柱的原发肿瘤及转移癌。生长于腰骶部的肿瘤表现为腰骶部痛,亦可压迫神经根产生放射痛,甚至压迫马尾神经引起瘫痪。肿瘤生长处疼痛,局部可有压痛及棘突叩击痛。脊椎附件处的肿瘤,在较晚时可出现局部软组织肿胀以至肿块。当肿瘤侵及脊髓时,可产生截瘫,侵及神经根时可产生放射痛。脊柱肿瘤的腰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重,不因为卧床而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为间歇性,卧床休息能使症状减轻。转移癌患者往往发生于中年以上或老年,较椎间盘突出症发病年龄高,患者往往较早有贫血及恶病质,由于腰骶部X线影像往往显示不太清晰,骨扫描可在骨X线平片出现变化以前发现肿瘤。

6.腰椎管狭窄症 中央性椎管狭窄症表现为马尾神经症状;神经根管狭窄表现为根性症状,但临床多见的为两者皆有。患者可诉仅腰背痛、腰骶部痛,亦可为腰背痛或腰骶痛并下肢痛,亦有腰背痛并下肢麻木、无力者。若在慢性症状的基础上急性发作,则有腰背痛并严重下肢痛或括约肌功能障碍,这常表明腰椎管狭窄并腰椎间盘突出。下肢痛或麻木症状区域,依受压神经而定,同时退变的椎间盘、黄韧带挤入椎管内,压迫马尾神经使症状加重。故患者常诉挺胸直腰行走困难,而弯腰骑自行车长途跋涉并无障碍。患者行走、站立或上楼梯,常引起一侧或双侧下肢疼痛、麻木或肌无力。患者常诉步行几百米下肢即出现症状,严重时仅能行走数十步。蹲下休息或向前弯腰或卧床屈膝休息数分钟,症状即逐渐缓解。此种现象称之为神经性间歇性跛行。

检查时发现,患者的主诉症状与客观体征不符。直腿抬高试验阴性。而常出现膝反射减弱,踝反射消失,但很少出现括约肌功能障碍,这点与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同。

分享到: